当前位置:饮食频道 > 疾病饮食 > 食疗 > 肝病

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忌喝酒

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忌喝酒

近年来,有人对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作了大量肝穿刺组织病理学的研究,结果发现,90%的携带者肝细胞呈现慢性炎症,甚至可有早期肝硬变的改变。大部分病毒携带者的肝脏已有潜在性的病变,属于轻型肝炎病人。

酒精要经过肝脏代谢,其产物乙醇、乙醛对肝脏有直接的毒性作用。健康人少量饮酒,肝脏可将其解毒,通常不会引起肝损害。但对肝脏有病的人来说,由于肝实质的损害,肝功能已受到影响,特别是肝脏各种酶的活性减低,分泌量减少,因而影响了肝脏对乙醇、乙醛的解毒功能,少量饮酒,也会使本来有实质损害的肝脏受到进一步破坏,故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以不要饮酒为好。

多数学者认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形成主要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还与年龄、性别及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

1.首先是母婴传播:母亲对子女的垂直传播是出生后携带者最主要的感染来源。在没有预防措施的情况下,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双阳性的母亲,引起母婴乙肝病毒传播率几乎是100%。婴儿对大量入侵的乙肝病毒感染缺乏免疫清除能力,呈现"免疫耐受状态"。入侵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可与婴儿肝细胞的染色体基因组合,利用婴儿肝细胞复制繁殖,并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表现为长期乙肝病毒携带状态而并不出现症状。

2.婴儿期感染:幼婴如长期与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阳性母亲、保姆、亲属密切生活接触,如哺乳、喂食、亲吻等可导致感染;也可通过预防接种和注射途径感染。婴幼儿期在易感的环境中比成人的感染并携带的机率约高8倍。

3.抵抗力较弱: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全的青少年、成人接触乙型肝炎病毒后,可表现为不发病,但又不能清除病毒,使病毒与机体处于共存状态,成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