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 饮食需降火除湿两手抓
秋雨连绵,几场秋雨下来,秋天特有的凉爽舒适之感已让人明显感觉到。但是,伴随着夏季燥热的渐渐退去,一些秋季常见的烦恼也接踵而来。湿疹、手足癣、脚气等,让人在享受早秋带来的凉爽快意之时,肌体却在背地里“湿痒难耐”。
是什么原因让肌肤饱受湿痒之苦呢?这皆源于“湿”。
环境潮湿 赵继红说,虽然立秋一般被认为是秋天的开始,然而从立秋到秋分前后,无论是天气特征,还是*的自身感受,都不能算是真正的秋天。中医把立秋到秋分前后这段时间统称为长夏。长夏时节,余暑未消,又有频繁的降雨,导致湿气过重。潮湿的环境是病菌繁殖的“温室”。
*“潮湿” 中医以阴阳、五行理论为其哲学基础,肝、心、脾、肺、肾在四季中分别对应春、夏、长夏、秋、冬。*脾脏喜燥恶湿,而早秋时节,天气潮湿,在潮湿的环境下,脾胃功能自然降低,*的耐受性也随之减弱。
饮食“潮湿” 人们常说,秋季饮食讲究“润”字。所以,在立秋以后,很多人就开始大量食用百合、银耳、莲子、蜂蜜等。其实,这些做法是不科学的。在外部环境潮湿、*脾胃功能虚弱的情况下,食用“润”补食物太多的话,只会让肌体的耐受性变得更脆弱,更容易被外部的病菌所侵袭。
病菌繁殖活跃,*机能降低,进补“湿润”食物,在三合一“湿”的状况下,湿疹、手足癣、脚气等皮肤病在早秋时节也就极易“傍”上*。这就是为何早秋时节,一些“湿痒”之病开始“抛头露面”的原因。
那么,在秋季到底应该如何饮食、进补才是合理的呢?
医生建议,在立秋至秋分前夕,即早秋的时候应该以健脾利湿为主,而不应该过多 “润”补。在潮湿的环境下过早“润”补对*是有伤害的。
在早秋的饮食中应适当加入扁豆、豇豆、薏苡仁等健脾利湿的食物,煮粥食用,以助脾胃运化。另一方面,温度适宜、比较潮湿的天气,极适于病菌繁殖,兼之*胃肠功能经盛夏消磨,处于一年四季中的低谷期,饮食稍有不慎,即可导致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故要把好食品卫生关,严防病从口入。
从秋分开始至晚秋,天气开始多风、变得干燥,人容易出现喉咙干燥、嗓子发炎等症状,这时应该预防秋燥,进行“润”补。
祛燥贵在“润”,根据“燥者润之”和“少辛增酸”的原则,一是适当多吃能够滋阴润燥的食物,如芝麻、核桃、蜂蜜、梨、甘蔗、柿子、香蕉、荸荠、橄榄、百合、银耳、萝卜、鳖肉、乌骨鸡、鸭蛋、豆浆、乳品等;二是酸甘化阴,宜进食带有酸味的食品,如葡萄、石榴、苹果、芒果、杨桃、柚子、猕猴桃、柠檬、山楂等。其中,银耳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以及磷、铁、镁、钙等,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可用水泡发后,煮烂,加糖服食,对治疗和预防秋燥有较好的效果;百合也有养肺阴、滋肺燥、清心安神之功效。
另外,应少吃辛辣的食物,尤忌大辛大热之品,以防助“燥”为虐,化热生火,加重秋燥。秋天尤其提倡食粥,最好是将上述润燥之品与粳米或糯米同煮,既可补充营养,又能除燥。
为预防冬季多发的咳喘之类呼吸系统疾病,除注意选食上述具有补肺益气功效的食物外,还可用13个核桃肉(连紫衣)与13片生姜同嚼服食。
对于需要在冬季进补的人来讲,此时是调整脾胃打“底补”的最佳时期,作为“底补”,芡实是最好食选,可用芡实、红枣或花生仁加红糖汤服,或食用芡实牛肉等,即能达此目的。经过“底补”,脾胃健运,入冬就可放心进补,以此抵御严寒。
此外,奶制品、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均宜多吃,药食兼优的菱角、板栗也是调理脾胃的佳品,它们均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具有补中益气、开胃止渴、固肾养精等功效。
-
秋季怎么正确吃萝卜 萝卜的功效在秋天这个季节里面,可能大家都特别喜欢吃萝卜,而且萝卜的营养价值也是非常高的,所以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那么在秋天这个季节
-
秋季干燥 饮食要注意这几点秋天的天气也是比较干燥的,给我们的身体带来的伤害也是比较大的,那么我们在饮食方面一定要注意几个要点,才能够保护我们的身体
-
秋后养胃不可缺少的饮食护理俗话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七分养应该在三分治的基础上进行,养胃即清养胃阴,治疗胃燥津伤、胃阴不足的方法。症见胃部灼痛或
-
女人秋天必吃6大排毒祛火食物入秋,很多人易上火,火大时会出现口疮、大便涩滞等症状。不及时祛火,体内的毒素就会残留过多,引起多种疾病。下面来看看六种适
-
秋天吃南瓜既护心又助眠俗话说,“秋天到,南瓜俏”,眼下正是南瓜上市的季节。除了能给我们带来味觉上的享受外,南瓜还具有多种保健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