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饮食频道 > 健康食代

节日期间的健康饮食方式

节日期间的健康饮食方式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蕴涵了深厚的中国的文化。而传统节日的特色饮食便是深入到了文化的内层,更有甚者说,整个中国文化便是吃出来的。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饮食方面颇有研究,早就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之说。传统节日中的特色饮食,便是将中国的文化精髓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我国传统节日处于冬日的较多,过了冬至,就是腊八节了。按照老传统,这一天人们都要吃“八宝粥”以庆丰收。“腊八粥”也叫“八宝七味粥”,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而过完腊八,便进入了过年的前奏,首先便是传统的“祭灶节”。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这就是现在大家都很喜欢的芝麻糖了,这种传统食品,一般呈条形,平板形,色泽乳白,体亮晶明,香甜酥脆,味道纯正可口,营养丰富,并有和胃顺气、止咳和医治便秘等作用。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供品除糖瓜之类外,也有供水饺,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面条。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节”的到来,也就拉开了过大年的序幕,一个个新的轮回与周期就在这年复一年的时空转换种有序地进行着。从新年的拜年到岁末的守夜,每一个节日都有着古老的历史与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民间传说。饺子、年糕、粽子、月饼以及腊八粥,这些年节的象征食品,无一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和特殊的意味。品味中国,品味文化,品味传统,从品味饮食开始。

然而,佳节饮食应追求吃得科学、吃得卫生、吃得健康。那么,怎样安排才科学合理,有益健康呢?

节日期间的健康饮食方式:品种要巧搭配。在注意色、香、味、形的前提下,力求荤素、冷热、粗精、干稀巧搭配。荤素搭配,可以激发人的食欲,保持营养平衡,酸碱平衡。冷热菜肴的口味,要甜咸巧调理,麻辣巧配比,达到五味俱全,胃口大开。精粗搭配,是指要适当吃些粗粮、粗纤维食物,帮助消化。干稀搭配,要求主食花样要多,有馒头、水饺、米饭等;粥、汤、甜饮等品种也要常变换,力求口味多样。

肉食要巧选择。荤食应少而精,肥瘦搭配,以瘦为主,口味要清淡,可多选择牛肉、狗肉、兔肉、鸽肉、猪蹄、肉皮冻、鸡鸭鹅爪等,以及海鲜类。鱼、肉的制作要以清蒸为主,少吃油炸、火烤。

夜餐要巧补充。节日,人们为了玩个痛快,常到深夜甚至通宵达旦,因此免不了吃点夜餐,由于白天饮食丰富,夜餐吃点馒头、包子、面条或喝点牛奶等热饮即可,既充了饥,又不伤脾胃,还有利于睡眠。

零食要巧调理。针对三餐油腻食品较多。所以,零食应以开胃、理气、消胀、降火、祛燥为主,如饭间吃点苹果、梨、香蕉等水果;少吃花生、瓜子、糖果、巧克力等;话梅、山楂片、薄荷糖等可适当品味。

酒茶要巧点缀。喜庆佳节,亲朋欢聚,适量饮点酒可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加快新陈代谢,但切不可开怀畅饮,一醉方休。适当饮茶可增味添趣,帮助消化,益于身心,但不宜多饮浓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