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饮食频道 > 健康食代

“地沟油”刺中食品安全监督的软肋

“地沟油”刺中食品安全监督的软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城市的下水道成了一些人发财致富的地方。他们每天“光明正大”的从那里捞取大量暗淡浑浊、略呈红色的膏状物,仅仅经过一夜的过滤、加热、沉淀、分离,就能让这些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变身为清亮的“食用油”,最终通过低价销售,重返人们的餐桌。这种被称作“地沟油”的三无产品,其主要成分仍然是甘油三酯,却又比真正的食用油多了许多致病、致癌的毒性物质,甚至比砒霜签上100倍!(《中国青年年报》3月17日)

  经历“瘦肉精”、“红心鸭蛋”、“大头娃娃”等食品安全事件后,中国食品安全体制及时作出了调整,适应“大部制”改革,重新制订了监管框架,并修订相关法律。应该说,我国政府对食品的管理近年来是相当严格的,但为什么违法犯罪的食品安全事件还如此频发?我看是因为我国目前《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监督制度还存在软肋,这些软肋又成为犯罪分子的“免死金牌”。

  违法成本低是食品“掺假”屡禁不止的第一个重要原因。按照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执法机关对违法企业通常处以罚款,罚款额最高仅为“查获问题产品”价值的20倍。报道说:你吃10顿饭,可能有1顿碰上的就是地沟油。销售何其广,收入何其高矣!这种种低投入高产出的暴利行业,目前可能只有房地产泡沫和假药能媲美了。一高一矮形成对比,于是乎,很多违法小企业往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和监管部门玩“躲猫猫游戏”。而在欧美等国家,食品生产企业一旦出现安全问题,首先要面临的是企业倒闭,其次,其主要责任人将被处以终身禁入食品生产行业等惩罚,如此“血本无归”的事情使得企业不敢马虎,更不敢以身试法。

  地沟油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为何监管部门还没有发现而是被学者学生们发现了?那是因为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体制是“环节管理”,即分解“农田到餐桌”中的供应链环节来进行“分段管理”。片段管理一个问题是整个监管的效率提不高,最终导致只有经过悲剧性的“*检验”之后,才开始真正的大规模的溯源式查处。国外食品安全事件多为细菌性污染造成,而我国食品安全事件有一个显著特点:绝大多数是由于人为“掺假”造成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特色”。可喜的是目前还没有人因为地沟油而住院或者是“被牺牲”,不知是否因为我们经历太多的化学物质积淀已经形成了免疫机能?如果这样那倒还真值得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