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饮食频道 > 保健养生

雾霾天引发连锁反应 北京咳印入旅游指南

雾霾天引发连锁反应 北京咳印入旅游指南

最近,雾霾天气引发的连锁反应仍在持续升温,其中“北京咳”还被印入了外国旅游指南。“北京咳”即外地人来到北京后因水土不服出现咳嗽,离开北京后又好了。这种调侃式的叫法,在与雾霾天气联系起来时,不得不让人忧心环境问题。

“北京咳”也是咳嗽

“红墙绿瓦、胡同小院、古都风情……”29岁的美国人里昂说,他来北京之前,一直有个美好的北京梦。2012年7月,他作为交换生来到北京攻读硕士。起初,里昂和在美国时一样,坚持每天早上在学校周边跑步5公里。一星期后,他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咳嗽起来,白天咳几声,半夜就咳醒。

在与朋友的交谈中,里昂发现不少刚从外国来到北京的人,都会经历这种咳嗽过程,症状又以12月至4月较重。朋友们提醒他,外出一定要戴口罩,清晨最好不要在马路边跑步。

“何止是外国人,我们周围咳嗽的人也越来越多。”在北京市四惠交通枢纽附近值班的交通协管员李大姐说:“季节交替时,咳嗽声在等车人群中此起彼伏。咳着咳着,就有一口痰吐在地上。”李大姐指了指公交车牌旁、墙角里、垃圾桶边的地上,全都布满了痰渍。

经常往返于国内各地的张先生也感觉到了“北京咳”。“每次到北京,一下飞机就能感觉到空气中有股奇怪的味道,随之而来的便是喉咙不舒服。”张先生说,因为每次来北京时间短,虽未出现不断咳嗽现象,但却回回鼻孔里都是灰。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北京咳”一词由来已久,1990年,国际扶轮社所办杂志上刊载的一篇文章写道:“工业国家曾经的主要城市现象空气污染,已经散播至全世界……在北京,空气污染导致的呼吸疾病很常见,被称为‘北京咳’。”

虽然大多数国人还不知道“北京咳”这个概念,但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大气所所长彭应登等环境专家都对这一说法不陌生。

医学领域,临床医生则对这个词语态度各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病研究所所长刘又宁说:“这不是一个医学名词,也不是一个学术概念;没有一个定义,也没有它的症候群,这纯是外国人编的。”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王京岚表示,“北京咳”也算是病,是一种气道高反应性,指气道受到某种刺激而发生收缩反应,表现为咳嗽、胸闷、哮喘等。

干燥污染是根源

气候干燥。“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偏少,和国内外一些城市相比,北京真的太干了!”环境专家彭应登说,1961年至1990年,北京12月平均降水量为2.3毫米,上海为34.7毫米,广州为23.5毫米,而美国纽约为86.9毫米,英国伦敦为79毫米,日本东京为39.6毫米。协和王京岚教授表示,北京冬春季尤为干燥,是许多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一定程度上也诱发了咳嗽。

空气污染。环境专家彭应登表示,我国空气质量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尤其是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而空气质量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很大,外国人可能就是因为不适应北京空气而咳嗽,这是呼吸系统自洁能力的体现。北京冬春季处于采暖期,需要大量燃煤,随即产生大量二氧化硫等空气污染物,再加上干燥少雨,空气质量会比其他季节差。协和王京岚教授补充道:“冬春季多雾天,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容易对呼吸道产生影响,引起不适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