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健康 > 异常心理 > 自杀

容易出现自杀行为的人

容易出现自杀行为的人

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倾向于什么事情的人,都会有共通的一些特点。比如犯罪者有相同的特质,自杀的人也有着相同的特质。哪些人更容易走上自杀这条不归路呢?我们来看一下。

对于自杀最重要的就是预防,但是想要有效预防,首先就要知道哪些人更容易产生自杀念头。

容易出现自杀的人

(一)家长有自杀倾向

颇多自杀者的父母尤其是母亲,有自杀的意念或行为。例如:自杀者的母亲因婚姻破裂,常闹着要自杀。故此,这些年轻人的自杀,亦只是将家庭内的潜在自杀意念,具体表现出来而已。

(二)暴力倾向的父母

很多青少年自杀者是来自有暴力倾向的家庭,其父母教养子女模式较苛刻,常用暴力的管教方法,儿女幼时常受虐待。

(三)家庭的危机

自杀者的家庭出现危机,这危机虽然不以自杀者为中心,却会影响全家。例如:兄弟姊妹中有人患病,令父母全神贯注病者身上,因而减少对自杀者的责任及关怀。

(四)抑制情绪

大部分企图自杀者因危机的出现而变得抑制,但亦有情绪显得甚为激动或敌对的时候。在自杀前,他们对现况一般都感到无助,对危机的解决认为无望。

(五)侵犯或冲突

自杀者感到被侵犯或有一个无法解决的冲突。例如:自杀者成绩平凡,但家长坚持要老师安排转读名校;自杀者虽然极喜欢就读原校,但转校的决定无法改变。

(六)外控个性

学者曾对一百个自杀及非自杀儿童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自杀性儿童除了对将来没有期望外,他们的外控个性亦是显著高於非自杀儿童。自杀危险度高的儿童相信一切事物成败都是受外在力量(如:家人、师长、运气)所控制,所以他们便不会设法去克服面对的困难。

(七)低幻想力

运用罗夏(Rorschach)墨迹测验,学者发现住院的自杀及非自杀儿童在幻想力方面有显著不同。曾自杀的儿童对将会发生的事情较少想像,他们的倾 向是行动多於想像。对一般儿童,幻想除了能产生一些激动的行为外,亦可让他们将预想情境在脑中加以学习;自杀危险度高的儿童则多缺乏此种适应机制。

(八)解决困难能力较弱

很多研究显示自杀者解决问题的能力颇弱,甚至较其他精神病人更差。这现象在幼童、青少年及成人中均有发现。相对於正常组别,自杀危险度高的儿童在面对困难时,不但未能思考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且对他人的建议,却诸多挑剔及不满。

自杀危险度高的儿童,在处理问题时一成不变,缺弹性,较倾向孤立自己,或以药物及毒品麻醉逃避。

(九)冲动个性

绝大部分青少年自杀均属於一时鲁莽的行为。学者认为青少年企图自杀者的个性多属十分冲动,他们自制力甚低,其自杀多未经慎密考虑而决定。这种个性可能受家庭内处理冲突的方法所影响。

(十)学业欠佳

自杀者很多因家庭及情绪等问题而无心学习,就业情况也甚差,而且有颇多滥用药物或毒品者。不过,值得留意的是,学业成绩欠佳或失业与自杀并无直接因果 关系。学童的学业成绩或就业情况,只是反映学童的个人性格、成长状况及家庭成员的亲密和互相支持程度。若家庭内关系欠佳及个人性格成长受阻,学童的学习或 以后的就业也自然出现问题,最后亦可能因某一次较严重危机的出现而导致自杀。

(十一)过往自杀纪录

各国的研究指出曾经自杀未遂的人,再次自杀的机会相当高,香港亦有类似的发现,1981年香港的一项调查显示,百分之二十自杀者曾经有过自杀的纪录,其中更有百分之三十五是用同一方法自尽的。

这是一种人群我们需要格外关注。尤其是他们遇到挫折之后,总会有意无意想到逃避,而逃避带来的最大危害就是让当事人选择离开这个让他们忧愁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要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