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诚则不灵:扯谈的吸引力法则
个人想法和性格与“宇宙频率”发生共振,就会吸引到心里想要的东西?的确不少人爱这么说。甚至在一个备受欢迎的旅行纪录片中,一开始也反复强调: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帮你。但这是真的吗?
吸引力法则又称为吸引定律,认为一个人的想法能够吸引外界与之相似的事物。换言之,你的心愿和态度会把类似的人和事吸引到你的身边,即“心想事成”。有时这是成立的,例如我们通常与喜欢我们、有着同样价值观的人在一起,而避开那些在原则性问题上有分歧和价值观不一致的人。
然而,只需稍作思考就能明白,吸引力法则是荒谬不经的。这种不理性的心理属于奇幻思维的一种,被心理学家认为是幼稚的思维方式。天真的人希望心想事成,吸引而来的却可能是骗子。
信念力量让人趋之若鹜
吸引力法则起源于19世纪的“新思维运动”,早期的倡导者阿特金森经历了身体、心理和财务上的挫折,后来得以恢复,便认为是信念的力量帮了他,于是写了《思维波动或思维世界的吸引力法则》等多本畅销著作。信念的力量在几百年来吸引了无数人,到了这几年,津津乐道吸引力法则的心灵畅销书《秘密》更是被大量读者追捧。
宣扬吸引力法则的美国畅销书作家葛瑞·祖卡夫称:“每种性格都会吸引到具有类似频率和强度的性格。愤怒的频率会吸引愤怒的频率,贪婪的频率会吸引贪婪的频率,等等。这就是吸引力法则……因此,愤怒者活在一个由愤怒者组成的世界,贪婪者活在一个由贪婪者组成的世界,充满爱心的人则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世界。”
“吸引力法则”全靠诡辩
然而,至今没有任何证据证实光是想某个事情,就会令它成为现实。很多“例子”都只不过是传说,如通过信念的力量来治疗严重疾病,在科学上从来没能证实。那些声称通过祈祷、想象、积极想法治病的人都是一厢情愿,离事实很远。
与吸引力法则相悖的例子比比皆是——卖家不会吸引卖家,他们吸引的是买家——除非他们是搞传销的;爱不劳而获的人不会吸引爱不劳而获的人,却会招来满脸带笑、满嘴虚假承诺的骗子;脆弱的人不会吸引脆弱的人,却会引来欺负他们的恶棍。
支持吸引力法则的人也许会说,贪婪和欺骗都是不好的,所以他们相互吸引也符合吸引力法则,但美国哲学家卡罗尔认为这是诡辩,把明显不符合的情况也说成符合。例如,当好心没有好报,吸引力法则的粉丝就说那种好心不是真诚的。
                
                相关文章
                    - 
                            
                                老人看新闻易引发焦虑情绪对于一些中老年人来说,他们在家里没事的时候都特别习惯性的去看一些法制社会的,可是大家有没有了解过,经常去看这样的节目,肯
- 
                            
                                你就是你潜意识里想象的模样你了解自己吗?你平时看到的自己就是真实的自己吗?你可知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没法碰触到另一个自己,潜意识中的自己。心理学家告诉
- 
                            
                                心理陷阱 诱人掏腰包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心理陷阱主要有哪些?这些这是今天小编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常见的心理陷阱主要包括心理账户误区;认为东西
- 
                            
                                给心灵买张电影票不知道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是否小编我一样,喜欢看电影,是个十足的电影迷。尤其你还是一位心理学爱好者,那么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
- 
                            
                                为什么有些人如此爱“装逼”?相信所有关注今年里约奥运会的童鞋都听说澳大利亚霍某人诋毁我们游泳健将孙杨的事迹了。的确,这件事尤其是那段视频出来后,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