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健康 > 异常心理 > 癔症

社会腐败癔症概述

社会腐败癔症概述

    最近几年兴起的种种社会现象让民间总结出“腐败定论”:“小官小腐,大官大腐;有官必腐,无官不腐。”这种心态,无疑是一种社会腐败癔症。央央大国,有几个县公安局长因病致贫,举债救人本为平常事,可不仅成了新闻,而且成了“焦点”,同泗县“疫苗事件”比较,这是更大范围的群体心因性反应,是对腐败心因性反应的典型标本。腐败癔症会给社会带来什么危害呢?

    1)腐败癔症出现 令人联想

    在全面腐败的环境里,腐败会越演越烈。一批后起者会无权时大骂、抨击腐败,似大义凛然,正气在身;一旦权力到手,会加倍升级腐败。清者不在,浊者自浊。反腐、治腐的希望渺茫或无存。

    2)腐败癔症出现 令人心悸

    根据“镜象效应”,民众自然会得出改革开放的成本是由他们支付的,带来的成果全到了腐败者的腰包。腐败者瓜分经济发展积累的社会财富,但同时造成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规则失衡,不可挽回的贫困、灾难都要留给多数广大民众。民众的希望何在?这种效应自然会蔓延开来,必将导致一个天怒人怨、全体共愤的动荡结局。

    3)腐败癔症出现 令人胆寒

    一个“官本位”占主导形态的国度,官员们将以怎样的心态直面自己生存的“官场”?腐败者自会更加心安理得,底气增强,可没腐败的清廉官员呢?说自己不腐败都会没人相信,被迫处于腐败官场挤压和社会不信任的双重挟击中求生存,还能指望他们发挥怎样的作用?腐败癔症的焦虑性必将让社会冷漠、无情透彻到底。

    4)腐败癔症出现 令人头晕

    想不明白是怎样的认知图式作中介,让人们对客观现实产生如此认识,整合出这样的结果?形成如此的心理倾向,不可能是一时一事的,必须经过一定的指向引导和心理准备过程,才可能较普遍地接受这样的心理暗示性,以为腐败已无处不在,无人拒绝,无可救要。

    5)腐败癔症出现 糟蹋文化

    还将影响民众反对腐败的情绪反应,自然提升对腐败的容忍度,让腐败怪事变得见怪不怪,甚至不腐败不能办事。办事就得搞腐败。形成腐败思维化定势,要空前绞杀优良民族文化传统,消解社会传统公共伦理道德,让社会和谐失去其文化传承基础。

    一以贯之地整几个搞腐败的人作为取得反腐败阶段性成果的证明,或者不时成立个什么反对、预防腐败机构,作势一阵似欲大耐其何。腐败依然故我,长此以往,腐败癔症由来也。遍地捞钱争做官,哪顾民意怨忧天;腐败滔滔成癔症,头晕心悸共胆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