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健康 > 异常心理 > 癔症

政治癔症性人格患者崇祯亲手葬送明朝

政治癔症性人格患者崇祯亲手葬送明朝

   “政治癔症性人格”患者可能是患有“癔症性人格”障碍的政治家,也可能是政治人格向着“癔症性人格”的方向发生人格改变的政治家。由于“政治癔症性人格”患者的政治心理结构是在利益的层次“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政治癔症性人格”患者必然同时具有“政治反社会性人格”患者的成分。中国明朝亡国皇帝崇祯符合“政治癔症性人格”患者的三个特征,并亲手葬送了明王朝的江山。

  良好的现代政权都是人民政权,一个人只有在符合人民利益的政治信念的稳定驱动之下,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够成为一个良好的政治家。而现代社会的“政治癔症性人格”患者往往利用政治体制的落后之处、通过政治投机而成为政治家,所以他们没有稳定、忠诚的政治信念。

    但是,封建时代的政权不是人民的政权,一个好皇帝不需要忠诚于人民的政治信念,但仍需要稳定的忠诚于江山社稷的政治信念,仍需要在相对不变的稳定政治信念的支持下,通过积累性的学习、实践,总结出稳定、有效的治国理念。

    崇祯不懂治国 随意杀戮阁臣

  崇祯皇帝从根本上就没有稳定、有效的治国理念,当然也就没有基于这些稳定、有效的治国理念派生出来的选才用人的具体标准。“崇祯帝在位十七年。朝中阁臣、尚书要员象走马灯一样更易。先后出任阁臣的50余人,吏部尚书13人,兵部尚书17人,刑部尚书17人。由于他的喜怒无常,滥话淫威,这些阁臣,尚书下场大都悲惨,多数是罢官,遣戍,有的被关入牢狱,甚至被诛戮。作为朝廷钦差的总督、巡抚,下场亦惨。其中总督为他所诛者多至11人,巡抚被他所戮者亦达11人之多。这不仅在明代,就是在中国历代帝王中都是罕见的。

    简单地说,崇祯皇帝心中根本就没有谱,根本就不知道该重用什么人,只好不停地更换朝廷大臣,并随时以杀戮进行威胁。实际上,崇祯皇帝每一次重新任命朝廷重臣,都相当于一次政治投机,投机失败也就是用人失当,就将责任推到对方身上,随意惩罚,甚至杀戮。

  中国的皇帝是大权独揽、高高在上的“孤家寡人”,皇帝不是大臣们的协调者,皇帝必须有建立在稳定、有效的治国理念基础之上的明确的政治主见,大臣只是建议者和执行者。这种关系在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表现得尤为明显。“癔症性人格”患者暗示性高、易受他人影响,缺乏自己的主见,总是希望通过极端的行为调动起他人的能量来帮助自己,这样的人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来处理政治危机,必然会像崇祯皇帝一样频繁更换大臣和滥杀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