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停地写遗书的女人

不停地写遗书的女人

心结速写:关系最好的闺蜜因为意外去世后, 35岁的ECHO开始悄悄地不定期写遗书、分配财产。到目前为止已经写了8封。

实录:

我的电脑里有一个加密文件夹,无论是老公儿子还是我的父母都不知道里面的内容。每段时间我都会打开它,里面躺着我写的8封遗书。

两年前,因为意外,我最好的闺蜜在一次工作事故中去世,留下了8岁的孩子和年迈的父母。而闺蜜的老公很快就再婚,根本无暇关心孩子,也不再扶养闺蜜的父母。这件事对我的打击非常大,原来人人羡慕的幸福家庭可以说倒就倒。更让人心寒的是,许多人的品性似乎只有在事后才能看出来。我觉得闺蜜之所以落得这样的下场,和她当初没有写遗嘱,没有分配财产有关。所以,从那开始,我写遗书,分配财产。因为想法和财产随时在发生变化,每隔几个月我就会重写一次。

我每个阶段遗书的内容都不会相同,“亲爱的老公,当你某天看到这封信时,可能我已经离开了……”而如果某天和老公吵架,我会把遗书写给父母,“爸爸妈妈,当你某天看到这封信时……”

当然最重要的是财产的详细分配,作为一家广告公司的经理,我会把大部分财产和房产都交给父母和孩子。

为了让人知晓我有这样的遗书,我把事情告诉了我的一个好友,我记得她当时吓得目瞪口呆,坚持要带我去看心理医生。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有心结。

不停地写遗书的女人

心结征集令

心理健康决定我们的幸福指数。如果你有打不开的心结,请告诉我们,一线心理专家将为你解答,邮箱:cqask@126.com

1.不忌讳谈死亡是种进步

中国人向来讳言死亡,甚至连死亡的话题都唯恐避之不及。今年清明节,《心理月刊》的一项调查就发现55%的中国人不考虑死亡问题,只有当疾病和亲人故去才会引发对死亡的焦虑。在一个以回避的态度看待死亡的国度,你提早写遗书的确显得太另类了一点。

但另类未必就是坏事。将自己的一些意愿写在遗书上,某种程度上,你就可放下沉重的心理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惬意地享受人生,这种对于死亡的正视无疑要比成天心思重重理性很多。而另一方面,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死亡教育,你提早写遗书,也让人了解到,有一部分人能够顺利树立起自己的生死观,并达到一种处之泰然的境界,这是值得肯定的。

2.压力让你未雨绸缪

当然,除了能够不再避讳谈论死亡的积极态度,写遗书也透露了你内心的情绪。

不同的人在情感处理和认知观念上都会有差异。面对亲友死亡,大多数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淡忘,而有的人却在较长时间内仍不能释怀,严重者会导致心理障碍。你在经历这类突发事件后,会想到要避免因准备不足而引发家人间的财产纠纷,或者自己去世后,个人意愿得不到表达等事件发生,于是选择了写遗书来“未雨绸缪”。

但更重要的是,你今年35岁,在家需要成为一个好主妇,在外需要成为一个女强人,当然会感受到过重的压力。加上,都市人对生存环境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也在增加。这些原因导致的心理压力如果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就会使你处于一种孤立位置,更容易产生厌世情绪。在感受到人生乏味的时刻,对于身后事的安排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想一想,每次你写遗书是否就是在你情绪最低落的时刻?

3.定期写遗书只是暂时治疗

“我作为一家广告公司的经理,我会把大部分财产和房产都交给父母和孩子。”你对财产的分配是向孩子和父母倾斜的。表面上看,这是因为你看到好友意外去世,其丈夫再婚后对孩子照顾不够,死者的父母也没了依靠。但本质上的焦虑是你对夫妻关系的不自信和对周围人的不信任。

写遗书这种行为本身可以降低你的焦虑情绪,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自我治疗的方式。但这是暂时的,最重要的是你该如何知道自己这一行为背后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潜台词”。你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从答案中了解自己的内心。

a.你写遗书的关注点是什么?愿望是什么?

b.如果不写遗书,你会担心什么?

c.写遗书之前和写完遗书之后,你的心里的感受有何不同?

d.除了写遗书外,还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你获得与之同样的感受?有没有想过用其他的行为来代替写遗书?

4.被害妄想症,这个可能有

如果仅仅是写写遗书,该怎样生活还怎样生活,的确是好事。但感觉上,你写遗书是让死亡之神不时地到头脑里串一下门,并使自己整天生活在惊恐、焦虑和不安之中,那么你可能患上了“被害妄想症”。

鲁迅的《狂人日记》曾描写的狂人其实得的也是这种病——“迫害狂”,这种病突出的症状是患者处于一种反应性妄想之中,对于周围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引起多疑性反应:或怀疑有人害他,或怀疑有人侮辱他。分析你写遗书的动机,就有这种可能:因为朋友的意外离世,感觉到了世事无常,继而对一切都不再信任,于是变得极度谨慎和处处防备。面对可能存在的这种心理疾病,和家人朋友公布自己的情绪,获得情感支持只是一个办法。另外,去和心理医生聊聊吧,心理健康的人是不会抗拒和心理医生聊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