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健康 > 心理常识

心理小知识分享:心理危机干预

心理小知识分享:心理危机干预

在心理学中,我们常常会讲到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是什么呢?是指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人即使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那么什么又是心理危机呢?所谓心理危机,是指人在突然遭遇重大灾难、重大生活压力导致人的生活状况明显发生改变的现象。

常因

急性残废或急性严重疾病;恋爱关系破裂;突然失去亲人(如父母、配偶或子女)或朋友,如亲人或朋友突然死亡或关系破裂;失去爱物;破产或重大财产或住房损失;重要考试失败;晋升失败;严重自然灾害,如火灾、洪水、地震等都有可能引起心理危机。

表现

第一阶段

立即反应,当事者表现麻木、恐慌,否认或不相信;

第二阶段

完全反应,感到激动、焦虑、痛苦和愤怒,也可有罪恶感、退缩或抑郁

第三阶段

消除尘阶段,接受事实并为将来作好计划。危机过程持续不会太久,如亲人或朋友突然死亡的居丧反应一般在6个月内消失,否则应视为病态。

特征

(1)通常为自限性,多于1-4周内消失。

(2)在危机期,个人会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并更愿意接受外部的帮助或干预。

(3)预后取决于个人的素质、适应能力和主动作用,以及他人的帮助或干预。

原则

(1)迅速确定要干预的问题。

(2)必须有其家人或朋友参加危机干预。

(3)鼓励自信,不要让当事者产生依赖心。

(4)把心理危机作为心理问题处理,而不要作为疾病进行处理。

干预目的

(1)防止过激行为,如自杀、自伤、或攻击行为等。

(2)促进交流与沟通,鼓励当事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其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提供适当建议,促使问题解决。

(3)提供适当医疗帮助,处理昏厥、情感休克或激惹状态。

综上所述,现有的生活状态发生改变时,或者出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于使得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时,很多人会陷入绝望、麻木不仁、焦虑状态,甚至出现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这时候我们要坚持的原则是迅速确定要干预的问题,必须有其家人或朋友参加危机干预,鼓励自信,把心理危机作为心理问题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