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御机制的分类与解释
关于“精神病性”心理防御机制你了解多少?什么是妄想性投射,什么又是否认与歪曲?或许你乍一看会觉得这些名词对你而言很陌生,然而没关系,小编今天就给大家详细介绍有关“精神病性”心理防御机制相关知识,一起过来了解下吧。
“精神病性”心理防御机制(“Psychotic”Mechanism)
这些机制常见于5岁以内的“健康”孩子,也常见于成人的梦中和幻想中。对于应用者来说,这些机制能够改变现实。在旁观者看来,他们是在“发疯”。我们往往不能靠传统的治疗性解释来使它们得到改变;但却能通过改变现实来逐渐改变它们。在治疗时,为他提供强有力的人际关系上的支持,或让他直接面对所被忽视是现实,都能使应用者暂时或者逐渐地放弃它们。
1、妄想性投射(Delusional Projection):对外界现实的直率的妄想,大多是被害性的,也包括钟情妄想。
妄想性投射包括,在别人身上体验到自己的感情(包括某种孪生体验),并对这种感知采取行动(如被害妄想或钟情妄想),或者在自己内心感知到它者及其感受(如激越型抑郁症病人声称“魔鬼在吞噬我的心”)。
妄想性投射与投射的区别在于,它在事实上放弃了对现实的检验,因而当事人对妄想的内容深信不疑。它与歪曲的区别是缺乏欲望满足感,因为歪曲的目的是获得自我满足感。它与内射的区别在于它只是投射那些在内心已经得到承认的内心感受,而不是虚构出一种感受。精神病人通过妄想性投射,能够把那些显然不同的很多混乱的知觉组织到一起,从而避免了分裂(碎片感)的恐惧。
2、否认(Denial):无视感官信息,否认一个外界事实,而不涉及内心感受。
与压抑不同,否认的对象是外界现实,但较少影响内心。尽管否认了外部的一个事实,但其内心感受是确实存在的(压抑则是对内心感受的改变,压抑影响内心的一个例子是:“真的,我没有发怒”)。否认也包括通过幻想方式制造出某一个人的替身,特别是对于已经失去的某人,当事人仍然坚信对方的存在。也就是说,即使真的失去了某个人,否认者仍能在自己的心里创造出一个新的对象来替代。
3、歪曲(Distortion):为追求内心需求或欲望的满足而重新塑造一个外界现实形象。
它包括:不现实或夸大的想法、幻觉等,包括满足欲望的妄想和持久的妄想性优越感。它包括对自己行为责任的持久否认,也包括那些不现实的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在歪曲时,可以有一种令人愉快的、与另一个人混合或融合的感受(例如,“耶稣活在我心里,并且答应我的所有要求”)。妄想性投射者因为感情放在别的方面,从而减轻了自己的痛苦。歪曲则通过将痛苦(不愉快)赋予某个与自己对立的对象而获得满足。这就像在宗教信仰中所显示的那样,歪曲可能有较好的欲望满足效果。
在心理学上,所谓“妄想性投射”是指主体主观上对外界客体的直率的妄想,这当中的妄想大多是被害性的;所谓“否认”是指主观上无视感官信息,直接否定外界;所谓“歪曲”是指为追求内心感受而重塑外界客观形象。
-
除了抑郁症,还有什么病要去精神科呢表现为没有事实根据也无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还有植物神经症状和肌肉紧张,以及运动性不安。
-
有性心理障碍应该怎么办性心理障碍是一个严重的困扰着许多的男性以及女性的问题,并且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身体健康,也会严重的影响到夫妻感情,给自己的
-
导致儿童睡眠障碍的原因有哪些睡眠障碍在许多的儿童以及成年人身上都有可能会发病,并且有许多的孩子在遭受着这种疾病的严重困扰和影响,大家要注意了解儿童睡
-
这3类人最容易“春节心理恐慌”现代生活中,人们压力普遍较大,学生党的压力来自于学业、考试,上班族的压力来自于绩效、工作……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压力,压力
-
长期焦虑,当心大病来袭现代生活中,人们压力普遍较大,学生党的压力来自于学业、考试,上班族的压力来自于绩效、工作……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压力,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