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健康 > 心理常识

“手机依赖症”的标签不要轻易贴

“手机依赖症”的标签不要轻易贴

手机依赖症是越来越多的人会遇到了,他们大多是那些职场白领们,工作之余之后就是手机,永远都不会离开手机的生活,对于他们来说,手机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了。

在心理学的专业领域其实没有所谓的“手机依赖症”。专家释说:“通常心理学范畴在说到‘依赖’的时候,牵涉到的会是一些物质依赖,这些依赖一般是精神活性物质,比如毒品、烟、酒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一个人多么依赖手机,一般而言都不会被判断为一种专业概念范畴的异常,充其量理解为这样的一种行为习惯可能对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除非是强迫性依赖——也就是玩手机的人自己并不享受,内心不喜欢做这件事情,甚至是抗拒的,结果却忍不住一直要看手机。内心一直在不断地强迫和不断反强迫中挣扎着,这的确是一种问题。”

每个人都有一把衡量正常和异常的尺度,用来衡量自己也用来衡量别人。比如,母亲觉得孩子一天玩半小时手机是正常的,超出了这个时间就不行。孩子却不认同这个标准。在现实生活中,母亲通常可能更强势。在大家讨论怎样的尺度才合适的时候,往往容易忽略一点,那就是手机的较多使用,对生活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手机的较多使用,我们自己是什么感受?心理学有一种相对考虑各方面综合因素的标准,那就是适应不良标准。心理学上对于是否属于适应不良,一般通过四个方面来考量:

第一,这些行为给行为者是否造成了生理上的伤害?第二,这些行为是否给行为者造成了情感上的痛苦或伤害?第三,这些行为是否严重妨碍行为者的日常生活?第四,这些行为导致我们脱离现实生活、失去自制力吗?

按照这四条标准,大多数喜欢玩手机的人,还不至于达到心理学范畴的适应不良的程度。专家提醒说:“也许,你自己或者身边的人真的很喜欢玩手机。在某些场合、某些时间,可能是需要做一些调整,但是,不要因此就轻易地给自己或者他人贴上‘手机依赖症’的标签。”

手机是好,但是在自己玩手机的同时也要注意它会给你带来什么影响,一定要有一个适当的度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