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健康 > 心理常识

真心道歉要有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

真心道歉要有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很多人向你道歉,亦或是你向他人道歉。可以说,道歉是我们现代社会经常用的一种社交语言,甚至现在都已经出现了专门的道歉网站。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做错了事就要道歉,别人道了歉就应该马上原谅他们。可是道歉有时却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我还觉得对方应该向我道歉呢”“我实在说不出口”“没准对方并没有觉得特别受伤,也许不用道歉吧”……很多复杂原因导致不道歉或者假道歉。比如“如果你受到了伤害,我向你道歉”,言下之意却在指责受伤害者太过敏感——做错事的人希望借道歉摆脱愧疚感、达成和解,却不小心把人伤得更深。那么,怎样才能真正的、成功地道歉?

需要满足的心理需求

要让道歉取得成功,必须满足受害方的一种或多种心理需求。这些需求包括——

恢复尊严:如果有些行为被认为是对自尊和尊严的损害,就得让受害者重新找到自身价值,恢复尊严。把宽恕与否的权利交到受害者手上。

确认双方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这往往是道歉之所以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道歉,施害者承认自己犯了错,有心思过,并保证不再重犯,从而确保双方有共同的价值观,确认双方关系当中潜在的某种规则和价值。

确认错不在自己:有时候受害者也会忍不住自责:“是不是我的脸皮太薄?”为别人的错误而带上精神枷锁。对方的道歉会让他/她感到“终于讨回了一个说法”。

确保双方关系的安全:有时,受害者最需要的是保证生理或心理上的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所作出的道歉必须让受害者了解:伤害的动机是什么?伤害是否可能重复发生?自己能否再相信这种关系?等等。婚姻当中出轨造成的伤害,常常需要满足受害者这方面的心理需求。

亲眼目睹伤害者的痛苦:有些道歉要取得效果,受害者需要知道对方也感到了痛苦。施害者的自责、愧疚往往会被看成是诚意的表现。

弥补伤害造成的损失:补偿是指弥补损失,使事情得以解决的方法之一。它常常起辅助作用,有时也会成为最重要的部分。比如去餐厅吃饭,因为上菜太慢而影响心情,此时餐厅经理送上可口的甜品可能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道歉。

与受伤害者坦诚对话:道歉经常是对话的过程。受害者往往需要向施害者说明自己因为对方的行为所遭受到的不幸,包括不幸的意义、煎熬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等。

要提高道歉的成功率,就得去尽量理解受害者的心理需求,并作出相应的满足。受害者需求的不同,与事情本身的性质有关,也与当事人的个性、文化背景、对事情的判断有关。比如电影《秋菊打官司》中,秋菊认为最需要满足的心理需求是恢复尊严,所以村长仅仅用补偿的方式来道歉不能得到秋菊的认可,才决定通过法律手段来恢复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