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健康 > 心理常识

未曾深爱已无情?

未曾深爱已无情?

长大后的静和盈很自然地就成为了闺中密友,他们对待金钱、对待人生的态度,一致得让有些双胞胎姐妹都自愧不如。让人掉眼镜的是,情人节那天,同样的情景,面对同样的玫瑰,静和盈的反应却大相径庭。
 
面对男友递过来的玫瑰,静表现出的不仅仅是欣喜若狂,她的眼中,闪烁着一种感受到被呵护、被关爱的极度甜蜜。静当场给男友一个深情的拥抱,甚至不顾旁边有他人在场,赏了男友一个香吻。相比之下,盈的反应平静多了。面对那束娇艳欲滴的红玫瑰,盈浅浅一笑,就把它接了过来,眼里没有我们期望看到的感动与兴奋。当被问到“情人节收到火红火红的玫瑰,觉不觉得很感动”时,盈回答“感动”之余,不忘补充一句:“其实也没什么,我知道不少人收的是‘蓝色妖姬’呢!”
 
两个成长背景相似、年龄相近、与男友交往过程雷同、性格又几乎一致的女孩,对待同样一束代表着男友赤诚之心的玫瑰,反应为何完全不同?是盈不够爱她的男友,还是她变虚荣了,变得更看重金钱和物质?又或者是,盈的男友表现得不够真诚?不然,就是静故意夸张地表现自己的情绪?
 
不,都不是!之所以会产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主要是因为:盈的男友在情人节前的那两个月,每个周日都会送盈一束玫瑰花;而静的男友从来没有送过玫瑰花给她。其实,两对情人的感情都是非常好的,盈并没有嫌弃男友送的不是昂贵的“蓝色妖姬”,也不比静虚荣,更不是比静看重物质和金钱。
 
盈和静的反应都是非常正常的反应,它印证了一个社会心理学效应——贝勃定律,也就是当经历过更强烈的刺激以后,如果再有类似的刺激,当事人会因为之前的适应而觉得微不足道。很明显,如果盈的男友不是一直都有送玫瑰花给对方的习惯,或许在情人节那天,盈的反应就会和静那样,是喜极而泣的。
 
一个商家赚钱的心理法则
 
贝勃定律是一个“狡猾”的定律。它的效应在各个方面几乎都能屡试不爽。因为,不论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人总是会有一种逐渐适应的机制。
 
一次逛街时,我发现有一个商店绝对可以称得上“人满为患”。因为,店门口拉上了一条安全带,以控制进入商店的人数,而店门外,准备入店选购的人居然排起了一条“长龙”。这在到处打着“不计成本、疯狂减价标语的步行街,简直是“奇迹”。看着一堆人大包小包地“满载而出”,我被打动了,跃跃欲试地排了队,准备进去“洗劫”一番。好不容易轮进去了,我却惊讶地发现:里面都是一些质量并不怎么好,但原价却是奇贵的物品。当然,那些物品是以2折的低价发售的。但即使是2折,我也觉得它们并不值那个价。
 
“都是骗人的,打着虚高的价格,再来个‘血本无归’的清仓。都上当了啊!”我摇着头出去了。随行的朋友不太相信我的论调,小心翼翼地提出疑问:“应该不是吧?这条街我经常逛的,这家店新货上市时,确实是那个价格的,而且都不打折。他们平时真的是门可罗雀,但一换季,就打折打得很厉害,那时就会人满为患啦!”
 
“你说对啦!他们就是这样成功地吸引了你的注意。对不对?你想想,折扣越多,你是不是越兴奋?而同一折扣的话,你会对原价1000元,现在2折销售的物品感兴趣,还是对也是2折销售,不过原价是100元的物品感兴趣?”我问随行的朋友。可以说,那个商店完全就是利用贝勃定律来赚钱的。谁都知道,相比100元2折发售的物品,绝对是原价1000元打2折的物品更吸引人的眼球,这让人们更有“物超所值”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