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要把孩子当成梦想替代品
心理学专家认为,拿孩子当实现自己梦想的替代品,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但当梦想破裂时,很可能会造成新的心理问题。
1、给梦想找替身是“代偿心理”
视频新闻:河北有位研究生,曾因考研成功,成为山村骄傲;后又因找不到理想工作而回家务农,成为村民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其父叹气说“以后怎么出去见人?”服安眠药自杀,现正在医院抢救。
如此个案,我们周围是不是比比皆是呢?
个案1:有位出生钢琴世家的先生,曾希望自己像先辈那样成绩辉煌,但却只成了一般的钢琴演奏家;他遂把名扬天下的梦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但是儿子艺术院校毕业后,却进了广告公司,他一再劝儿子回归,但儿子不听,他夜夜难眠,被诊断为伴随焦虑的“抑郁症”。
个案2:有位母亲,小时家贫,与自己喜欢的音乐无缘。她决心将女儿培养成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课余,她带着女儿四处去学琴、学声乐。现在,她的才上初二的女儿得了怪病,一逢考试就哮喘,眼皮肌肉还不停地抽动。
父母让孩子为自己圆梦,这是一种“代偿心理”。心理学中的“代偿机制”认为: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追求某种东西而不得时,就不再去追求了,而是试图“重新”设定一个对象来追求,而这个替身是可以追求得到的。如,视频中的父亲培养儿子,替自己光宗耀祖;个案1中的父亲培养儿子,替自己成为著名的演奏大师;个案2中的母亲让女儿替自己去圆音乐梦等。
2、“代偿”可以减轻内心伤痛
这种“代偿”,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心理学认为,“追求优越”是天生的,是生命自身的一种固有的需要,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每一个人生来就有的基本动机,一种追求,一种驱力。如,视频新闻中的父亲希望光宗耀祖、个案1中的父亲想成为一流的钢琴大师、个案2中的母亲渴望发挥音乐特长,这都是人的天性。但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个体总会有不完全或不完美的感觉,人一旦体会到这种不完美,就会努力去补偿,力求完善。
但是,当这种努力达不到目的时,人就会处于焦虑情绪中,感到非常痛苦,为了保护自我,这种焦虑,就会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心理防御机制,来缓和或消除痛苦。
“代偿”是解决焦虑的一种最为常见的方式。为什么?
因为“代偿”,能把本质上带有痛苦成分的焦虑,以一种接近其本来面目的替代方式,在个体的意识领域内呈现出来,变成可公开接受的快乐的东西,从而使人迅速解除焦虑,恢复自身生理上、心理上的某种暂时平衡。
-
除了抑郁症,还有什么病要去精神科呢表现为没有事实根据也无明确客观对象和具体观念内容的提心吊胆和恐惧不安的心情,还有植物神经症状和肌肉紧张,以及运动性不安。
-
有性心理障碍应该怎么办性心理障碍是一个严重的困扰着许多的男性以及女性的问题,并且不仅会影响到自己的身体健康,也会严重的影响到夫妻感情,给自己的
-
导致儿童睡眠障碍的原因有哪些睡眠障碍在许多的儿童以及成年人身上都有可能会发病,并且有许多的孩子在遭受着这种疾病的严重困扰和影响,大家要注意了解儿童睡
-
这3类人最容易“春节心理恐慌”现代生活中,人们压力普遍较大,学生党的压力来自于学业、考试,上班族的压力来自于绩效、工作……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压力,压力
-
长期焦虑,当心大病来袭现代生活中,人们压力普遍较大,学生党的压力来自于学业、考试,上班族的压力来自于绩效、工作……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压力,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