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健康 > 心理常识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当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是提高人的素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它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和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人的素质是指人在生活、工作及社会活动中所具备的自身条件。人的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含三大子系统,即身体素质系统、心理素质系统和社会素质系统。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有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能力素质等等。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提高素质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各种矛盾和斗争,既有思想政治方面的,也有心理方面的,还有思想和心理相互影响和制约方面的。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解决这些矛盾,只注重解决人们的思想政治方面的矛盾和问题,而忽视解决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问题。结果,在没有解决人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问题下,势必造成教育与接受相脱节,失去教育的实效性。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一重要任务出发,明确提出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的要求。报告提出的健康素质,无疑是人的其他素质的基础,离开健康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无从谈起。从宏观上讲,人的健康素质至少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单就心理健康来说,随着社会转型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导致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增大,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大幅度增加,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理论和实践都已表明,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的相应提高,人的健康素质必然是片面的和畸形的。近年来,仅报端披露的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违法犯罪、害人害己的事件不胜枚举。刘海洋、马加爵事件更是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引起对教育问题的深刻反思。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大体来说,个体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不能随着环境的变化及时调适自己的心境及各方面行为。二是情绪不够稳定,频繁产生剧烈的起伏波动。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的情绪飘浮不定、喜怒无常,有的为一点小事就会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有的经常为了一点小事耿耿于怀,整天闷闷不乐。三是意志力脆弱,缺乏克服困难、直面挫折的勇气和能力。有些人面对学习、生活、工作的困难和挫折,不是着眼于自身的提高去解决问题,而是要么倚仗他人、要么自暴自弃,极端者甚至会选择轻生逃避等。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着眼于人的生理健康,更要关注人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