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健康 > 心理常识

解读泄露说谎秘密的小动作

解读泄露说谎秘密的小动作

娱乐圈中有两大“不要猜”,女艺人的年龄和男艺人的身高。职场里有两大“不可说”,高管的学历和同事的薪资。原因很简单:知道了,你会后悔,他们会疯狂。

从懂事起,我们每个人都被师长教导“绝对不可以说谎”,长大成人之后才发现,这句话就是最生动的谎言。在心理学上,说谎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行为。既然如此,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说谎事件呢?

我们首先欺骗的是自己

像很多喜欢窥探自我内心的人一样,Doris也很喜欢在网络上、杂志上做各类心理测试题,期望通过结论选项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个性。但是,并非每一次得出的答案都与Doris在现实中的状况相符。比如,Doris明明“开朗大方”,结论却是“冷傲孤僻”,明明“挥霍无度”,结论却是“擅长理财”——这都哪跟哪啊?

与Doris有过类似困惑的人不在少数,难道要责怪测试题不准吗?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在潜意识中不自觉地完成了对一道道题目的“说谎行为”,在做选择时过度美化了自己。如此一来,测试结果出现偏差,甚至截然相反,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很多人都喜欢发誓“我从来都不说谎”,但是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句话本身就是最大的谎言。已经热播到第二季的美剧“Lie to me”(中文译名:《别对我说谎》)中有句很经典的台词:“调查显示,一个普通人在谈话的时候,平均每10分钟要说3个谎话。”换而言之,我们几乎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谎言中,即便是一人独处的时候,也可能通过某个闪过脑海的想法,对自己完成一次说谎。

在心理学上,说谎是正常的现象,没有褒贬性,只是一个客观存在。并且,我们首先欺骗的是自己,也就是“自我催眠”,这种能力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比如,打碎了花盆的小朋友在面对父母的询问时,第一反应通常会说“不是我打的”,没有人教他这样回答,而是保护自己的天性使然。

从这个角度来看,说谎是一种防预机制,是一种自我保护。

对自己说谎的辨识法——析梦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愿望达成”。简单地说,梦就是对自己说谎的一种方式。清醒时,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会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事,而睡眠时,本我得到了适度的解放,一些期待就自然而然地浮现于脑海。

王馨曾遇到过一个“为梦纠结”的案例:已嫁作他人妇的艾文对新手助理小林产生了好感,但是,身份、世俗、道德都不允许她有任何越轨之举。工作时间,艾文没有任何不妥表现,而每晚的梦中,她都会在虚幻世界与小林在一起吃饭、接吻、做爱??事实上,这就是艾文通过梦。完成了对自我期待的满足。了解到自己潜意识中的狂热想法之后,艾文适度拉开了与小林之间的距离,没有让错误延伸下去。

在梦中用“自我欺骗”达成愿望,这是人类正常的心理反应。而通过对梦的解析,我们也可以知道自己埋藏于心底的深层期待,就是说:梦虽然在对我们说谎,却是帮我们接近真实的良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