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健康 > 心理常识

“固执己见”会遭到自尊反击

“固执己见”会遭到自尊反击

我们有时会在毫无抗拒或被热情淹没的情形下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此时有人说我们错了,反而会使我们迁怒对方,更固执己见。

——詹姆士·哈维·罗宾森

 

 

 

 

 

电视剧《奋斗》的编剧石康在文章《看哪,这人》中,讲了这样一个有关自己和父亲的例子:“在我和我爸学打网球时候,他68岁,我38,其实一开始就只学一个正手击球动作,他用了三年时间竟没有学会,我感到不解,而他一再强调他年龄大了,事实上,我注意到,他从未主动地去研究一下那动作,他在那动作上花的时间只限于每天在球场上的一小时”,“你说他不对,他就急了”,“我父亲后来见我想教他打网球便逃开,他当然还愿意打,只是还是按照他的步调打……在我看,只需花时间增加技巧,就会更加有趣,但他就是不那么做,只是一味地认为网球很难,无法学会,学会了也没用了,他总是说,‘又不想当世界冠军,打好了有什么用?’”

生活中,很多读者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比如读者陈先生对待他妻子选择的驾车路线上,“我都已经那么清楚地告诉她,这个时间开车要绕路走!绕路走更省时间!她就是不听!每天都要在路上堵个至少半小时,回家还不让人说,你一说,她就生气”。类似这样“明知故犯”的固执,总是让关系的一方充满不解:不就是稍微改变一下而已嘛,怎么他们接受起来就那么难呢?

坚持“我的”,

意味着守护自尊

我们都知道,理解一个人的最好方法,就是进行“换位思考”,关于“换位思考”,英语中有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叫“让自己站在对方的鞋子里”。为了更好地理解“固执己见者”的感受,我们不妨让自己暂时站到他们的鞋子里看看发生了什么:

假设最近一段时间,你开始练习打羽毛球了,陪你一起打的,是你的朋友小S。每天一小时,打得汗流浃背,这种运动后的畅快让你觉得很舒服。而你的那位朋友小S,碰巧是个聪明、爱钻研的人,几次下来,你已经能隐约感到他的技术比你高出一些了,也许此时,你还在心中暗自决心要努力不被他落下。

忽然有一天,小S走过来认真地告诉你“据我观察,你的这个击球动作是错误的”,说完他还给你示范了一下他认为的正确姿势,“哦,好像确实有道理啊”你自己心想,你认真模仿了一下他的动作,你愿意改变一下试试。

从此以后,每当你一不留神,动作又变回原样时,小S就会在一旁善意地提醒“不对,还是那个问题,再来一次!”、“你看,只要你动作一变形,球就打不过去了,你就总失误在同一个地方”……渐渐地,轻松地打球变得充满压力,身边好像时刻有双眼睛在“考核”你的动作,面对类似的球,心中也充满紧张,生怕自己又忘了动作要领。

随着你们水平的拉大,这类指点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好心的小S,一心想让你与他齐头并进,可在他的监督下,你们自由的聊天越来越少了,球场上更多出现的,是他认真指点的各种声音……“好烦啊!我不过就是为了出点儿汗而已,搞那么正规干嘛啊!”你在心中抱怨,渐渐地,这种抱怨越来越强烈,最后你干脆拒绝了和小S一起打球,“不要再教我了,我打球只不过是想锻炼一下身体而已,又不想当世界冠军,练那么好有什么用?”

“换位思考”中的你,并不是一上来就拒绝改变的,在事情之初,我们也努力配合小S做了很多尝试。但随着事情的继续,在打球这个活动中,我们越来越感觉不到自己的意志了:练习击球动作,是为了符合小S的要求、注意脚下步伐,是为了跟上小S的变化……自己体验汗流浃背的畅快,已经被满脑子的动作要领冲淡,我们后期努力的目标,仿佛已经变成要无限接近跑在前方的小S,变成要拥有他那样的技术和他那样的速度,而在这个目标中,我们的“自我”又体现在哪呢?

对于这个内心变化,詹姆士·哈维·罗宾森教授在他名为《下决心的过程》一书中,做了精辟的解释:“我们愿意继续相信以往惯于相信的事,而如果我们所相信的事遭到了怀疑,我们就会找尽借口为自己的信念辩护。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真的坚信自己的信念本身有多么珍贵,而是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