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健康 > 心理常识

心理病并不仅是“心理”上的问题

心理病并不仅是“心理”上的问题

大多心理疾病的形成都有其生理与心理双重因素。生理与心理的双重脆弱性(Vulnerability)加之压力生活事件促使了很多心理障碍的形成,尽管具体到每种心理障碍其生理与心理成因所占比重不同。很多心理障碍反映出明显的基因倾向性。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认为,一个人继承了某种基因表达的趋势去表达某种病理特征或行为,并且这种特性能够在某些压力状态下被激活,近而发展成相应的心理障碍。基因表达导致了蛋白质表达,它改变了神经生理功能,近而影响到相应的行为趋势,传达了一种易损性,再加之压力的生活事件就很有可能导致某种心理障碍的形成。

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说当一个杯子里的水达到100刻度时便形成了某种心理障碍,那么基因与环境共同决定着一个人是否会发展成某种心理障碍。假设一个人已具备了

80 刻度容量的水作为发展成某种心理疾病的基因倾向性,那么他只需20刻度容量的水作为后天问题环境,便会发展成某种心理障碍。换句话说,由于遗传性所导致的高危的生理易损性(Biological Vulnerability),那么一个人在生活中只需经历少量的压力事件,这种导致某种心理障碍的素因便会被激活,形成具体的心理障碍。相反地,如果一个人的基因倾向性与某种心理障碍形成弱相关(我们假设生理角度的脆弱性仅为20刻度容量的水),那么这个人需要80刻度容量的水(压力事件)才会发展成相应的心理障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人吸一辈子烟都不会得肺癌,而有人吸了几年便染上肺癌。当然,这只是一种纯理论模式。真实世界,几乎每种心理障碍都有其独特的成因,整体说生理与心理的易损性构建了心理障碍形成的基础。而基因与环境复杂的相互作用仍存在很多未知领域,需要用不断的研究来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