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健康 > 心理常识

春末夏初 精神心理疾病高发

春末夏初 精神心理疾病高发

春天为什么易发精神病

医学和气象学研究认为,由于春天气候的剧变,大脑调节功能降低,光照时间延长、强度加大,脑松果体褪黑激素分泌受到抑制,情绪和性腺功能相对活跃,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增加,使机体发生生理、生化方面的改变,出现代谢紊乱,从而导致*的认知、情感、行为和意识等精神失常。中医则认为春季阳气生发,易造成肝气过盛,导致*肝火旺盛,出现烦躁、易怒、焦虑、头晕、失眠等。有调查显示,30%的人对天气的变化有感觉,会因此而出现种种不适症状,如疲倦、健忘、情绪低落、工作提不起精神、效率降低、睡眠不好、偏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没有食欲、易激动等。

早期提示

精神异常信号

1.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早醒、多梦、易醒或是经常做噩梦、睡眠时间减少。 2. 情绪异常:情绪不稳定、感觉压抑、高兴不起来或是情绪高涨、爱管闲事;本来性格温和的人变得易发脾气,兴奋时话多;本来性格开朗爱交朋友的人突然变得沉默少语,不与人交往等。

3.行为障碍:生活习惯改变,如有的人变得懒散、不讲卫生;有的人过分爱清洁,反复洗澡、换洗衣服;社交能力下降,离群独居,饮食无节制;有的患者突然说自己的病好了不肯再服药。

4.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有头无尾,或经常遗忘重要事情。

5.出现片断的幻觉、妄想或被控制的体验:表现为多疑,担心别人害他或是有人议论他,认为周围的人对他不好等。

6.病人自述头痛、乏力、心慌、不想进食或食欲大增及月经改变。

家属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言谈、情绪、睡眠、生活习惯等,注意不要被一些假象蒙蔽。有的心境障碍患者在春天出现轻躁狂,会显得自信乐观,幽默诙谐,甚至妙语连珠。此时,需要将患者与过去进行比较,看是否“判若两人”;也要与处境相联系,看其欢快的心情是否与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一致。如果经常“没事偷着乐”或“点火就着”,也可能是病情波动的征兆。专家提醒,不要忽视睡眠不佳、情绪极度烦躁、焦虑等精神心理疾病发作的苗头,当自我调节无效时,应寻求专业精神心理医生的帮助。原有精神疾病的患者病情可能会反复、波动,建议规范服药、密切随诊。

常见几种精神心理问题

■孩子春季情绪多变

危害指数:★★★

因为上课打瞌睡被批评的中学生小蔡不服老师的惩罚,躲在家里生气,拒绝上学。父亲火气更大,追着小蔡要打他,母亲伤心之余向心理咨询中心求助。在医生的帮助下,母亲和小蔡谈心,得知他最近情绪不太平稳,总是提不起精神,学习积极性大不如前,而且特别容易犯困。

专家建议:这段时间父母要多关心子女的情绪,首先要保证孩子得到充足的睡眠休息,饮食正常;其次,建议让孩子每天锻炼半小时到1小时;再次,让孩子适当参加同学、亲友的聚会、踏青,增加孩子生活中的快乐元素,有助于其积极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