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健康 > 心理常识

如何守住健康? 很多病和心理有关

如何守住健康? 很多病和心理有关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本期文化论坛嘉宾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导、中华医学会身心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何裕民教授,带领我们领悟心身和谐之道,探究人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以期守住健康、让健康增值。

○观点精华

投资健康是一生中最重要的

今天的很多病和心理有关,把心理问题解决好了,大概可以解决百分之四五十的健康问题。投资健康是一生当中最重要,也是回报率最高的项目,因为有了健康,你才有一切。

以前对健康的理解比较简单,就是不生病,这是错的。今天理解的健康至少包括4个方面:一是躯体没有病,没有虚弱,没有失调,你说很累那就不健康了。第二,精神心理方面,自我认知、感情、心理、情绪各方面都比较完满,但要非常完美那也不现实。第三,社会适应良好,包括人际关系,包括社会地位,包括你自我对社会地位的一种认知。第四,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增加一个伦理(道德)的观念。这四者合在一起才能称之为健康。

防亚健康可控制七八成病症

今天中国人40岁以前以命去博钱,40岁以后希望以钱来买命,但是钱是买不回来命的。健康其实是一条不断衰退的线,过了青年以后开始不断往下衰减,我们强调守住,尽可能让衰减的生理过程、生物过程减慢,你就可以活得更长,质量更高。

50年前,中国人绝大多数死于炎症、肺结核、肺炎、流感、肠伤寒等细菌病,今天我们的病大多数是生活方式病,要复杂得多,也好得多了,为什么?因为可以防范。我们今天主要的病是冠心病、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病,这些都可以防,都可以从生活方式调整。如果我们注重防,50%的癌症可以不发生。守住健康,积极救治亚健康,可以控制70%-80%的病症,这样我们可以减少一半的费用,可以提高平均寿命15-18年。

有人做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统计,中国的医疗保健费用,60%左右是用在最后一年,特别是用在最后一个月,到最后一个月拼命地用,但是晚了,这个时候再砸钱也没有用。所以,我们要换一个思路,提前防范,既省钱还提高了生存质量。前副总理吴仪提出了一个口号:“中国新的卫生战略应该“前移”与“下沉”。“前移”不仅仅是注重治病,而是注重防范。“下沉”就是下到基层,下到个人百姓。

生物学寿命是120岁到150岁

医学界有一个健康公式———个体的生物学寿命,预测应该是120岁到150岁,然后再减去折寿因素,比如说坏习惯、抽烟喝酒、生活无规律、透支,然后不断地减。从这个角度来看,你的寿限绝对不是100年,你怎么样去减少折寿因素非常重要。

健康要从中青年做起,首先从日常生活方式做起,第一,优化生活方法,包括工作方式,适当运动;第二,注意调整精神情感;第三,调整营养结构。今天我们应该强调做减法,我对中国城市里的人提的一个口号就是“少吃一口,可以多活一天”。

好斗的人最容易患冠心病

今天构成人类死亡的第一位是癌症,城市当中,死亡原因为癌症的占了27%,农村占了25%。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合在一起将近80%,这4种病都和情商、精神心理有多多少少的关系。这些病的防范需要从心理做起。

美国研究有一种A型行为,就是好斗,雄心勃勃,一心和自己过不去的,这些人最容易患冠心病。还有一种C型行为,就是委曲求全追求完美的,表面上很谦和,这些人容易得溃疡,患癌症。还有不稳定型的,往往表现为焦虑、抑郁,有一段时间情绪很好,有一段时间情绪又陷入低谷,像这些至少不太健康。我们应该尽可能消解不健康因素,增加健康因素,然后你才能守住健康,少生疾病。

媒体上有一段时间有一个消息,胰腺癌青睐CEO。我还看到一个现象,深圳的乳腺癌有30岁现象,患者往往都是内地优秀的大学生,20多岁从内地去打拼,拼着拼着可能当上了部门经理,但是付出了代价。这很明显的是内分泌紊乱导致精神压力不能释放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