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健康 > 心理常识

好玩心理学的口碑如何炼成

好玩心理学的口碑如何炼成

如果你不信,可以百度一下,现在市面上叫做《每天懂(读)一点XXX》的书已经太多了,如今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细分出的学科有多少类,写书的人就能给造出多少种普及的读本;而且同一门学科,还可以再细分,同一个细分方向,还包括不同作者、不同出版社就不同角度的著述。

  应该说,这可算是一件好事。科学、学术从来就是跟大众存在距离感的,所有致力于拉近二者距离、促进学术视野注重实践、帮助平民掌握科学常识和思考逻辑的人,都可以成为现代版的普罗米修斯。刚刚去世的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就是这方面极具代表意义的人物,由他编撰并多次修订、再版的《经济学》,巧妙的融合了科学与人文,成为全世界左中右各种观点立场人群的经济学入门读物。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跨度极广,从宏观经济学到微观经济学,从生产到消费,从经济思想史到经济制度,几乎无所不包;每一章的开头还加上历代名人的警句、言简意赅地概括全章的主题——可以说,经济学取得“当世第一显学”的地位,首功要归于萨缪尔森。

  然而,在当今的中国,图书质量管理、差错召回等制度的形同虚设,加之出版体制改革的滞后、主渠道和“二渠道”并存,就有了大批以科学、社科普及为名头,实则粗制滥造、“骗一把就走人”的畅销书,其内容东拼西凑、主题逻辑混乱、文字甚至章节编排错漏百出。这些书特别热衷参加各类书展,以极高的定价、极低的折扣诱惑购买者,后者买回家一看后悔不已,连放自家书架都嫌有辱门楣。

  互联网的出现,扩展了包括图书在内各种商品口碑传播的范畴,虽然不排除商家“找托”“组团忽悠”的情况,但是网友往往可以从评价话语的内容、倾向鉴别真实度。换言之,低质量的跟风图书、科普或社会科学推广类书籍,或许还能“骗一时”、“骗一把”,但就长期而言,“畅销书”、“长销书”的横空出世,一定有其内在品质的保证。

  我之前曾经在书店看到过原田玲仁写的另一本《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并没提起兴趣,直到陆续看到那本书在“卓越亚马逊”、“当当网”和“豆瓣网”的好评如潮,便半信半疑找来一读,真是相见恨晚。于是,眼下新近出版了这本《每天懂一点好玩心理学》,我便赶紧下单购买,一睹为快。

  无论科学还是社科,普及读本最忌讳的,一是死搬教条,过高估计了读者对专用术语、图表和句式的理解能力,许多书看上去“图文并茂”,却让专家嗤之以鼻、普通人索然无味;二是存在逻辑和知识“硬伤”。原田玲仁的著作却避开了这两种误区,既以心理学各种原理、概念、典型案例为基础,又能把故事讲的精彩,并且每篇短文还配有“头戴花朵的小猴子”的演绎漫画,正可谓其书宣扬的主旨“拒绝乏味,拒绝没营养”。

  对于上班族而言,《每天懂一点好玩心理学》第六章就传授了“办公室实用心理学”,皮格马利翁效应、使办公室气氛和谐的“维护法”、赞美上司的高明方法、学会与自己“生理性讨厌”的人相处等等,相信都将成为职场效能提升的有效工具。而陷入爱河的男男女女则要小心了,这本书的第三章“恋爱心理学”就揭示了情场高手们常常耍弄的“独门秘笈”,当然,反过来,学会书中的一些技巧,或许也能让剩男剩女们从此不再过光棍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