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健康 > 心理常识

心理压力的“罪魁”:被曲解的成功观念

心理压力的“罪魁”:被曲解的成功观念

    近日,北京某著名高校一研究生出走22天未归,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在读博士生跳楼身亡等消息频频见诸报端,研究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再度被推到风口浪尖。对此,一些长期在高校里从事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咨询的专家认为,被曲解的成功观念是造成当今研究生心理压力的社会根源。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聂振伟指出,研究生的心理压力通常包括自身压力和外界压力两部分。自身压力往往情况各异,而研究生普遍遭遇的外界压力却有共通之处。

  某同学曾在一所著名大学里读化学专业,那是国内顶尖的学府,班上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以成为世界一流的化学家作为自己的理想,而这位一心想做中学化学老师的学生便成了异类,他的想法被同学们认为“没出息”。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这位同学选择转学,最终在一所师范大学里找到了归属感。

  聂振伟分析说,这个故事是当今公众价值观念的缩影,在那所著名学府里,“做研究”的才算是人才;在社会上,能挣大钱、香车豪宅、出人头地的才算是成功。相应的,乞讨博士、卖肉才子便成了失败的典范。当社会意识对所谓“成功”片面认定与过度强化之后,社会的期待、家长的期盼就成了几乎所有研究生特别是名牌大学研究生的心理负担。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许燕教授指出,解决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关键是转变目前的舆论导向。人大校长纪宝成说,“能让卫星上天的是人才,能让马桶不漏水的也是人才”。

  既然外界的压力普遍存在,为什么研究生群体中的一部分人会出现心理问题甚至走向极端?许燕认为,除了学生自身抗压性差之外,学校、导师、家长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比如学校心理教育通常只持续到本科毕业,忽略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导师往往学术指导有余,人生规划指导不足;家长望子成龙,可有时过度关心反而带来更多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