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健康 > 心理保健

进入5月后,当心心理会“中暑”哦

进入5月后,当心心理会“中暑”哦

进入5月,明显天气越来越热了,人心也开始渐渐浮躁起来。人在承受闷热、疲劳、出汗、睡眠困难等症状外,情绪也在承受着比春秋天更大的压力。容易坐立不安,意兴阑珊,对什么都提不起精神与兴趣,临床上把这种心理称为“夏季情感障碍综合症”。

为什么会出现“心理中暑”?

人在烦躁时,很难维持自己的注意力,做什么都会很快厌倦,似乎看什么都不顺眼,有种如坐针毡的感觉。尤其在夏季炎热中,不停地出汗、身体的憋闷感,使人懒于去处理复杂的事情,即使平常可以很容易面对的人际交往、可以完成的工作任务,也变得很困难。

为什么平时可以从容地处理问题、情绪比较稳定的人,夏季也会出现烦躁情绪呢?心理学家和医学家认为,人的情绪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候条件对*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明显增强,导致情绪和认知行为紊乱。除了气温的变化以外,“心理中暑”还与人的出汗多少、睡眠时间和饮食不足有关。因为天热人容易出汗,加上睡眠和食欲不好,使得体内电解质代谢产生障碍,因而影响大脑神经活动,令人产生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异常。

哪些人更易出现情绪中暑? 

1.长期处于紧张压力下的人。比如办公室白领,常常加班、饮食不规律、每天面临还贷、职场竞争等压力。

2.不善与人沟通的人。这类人遇到烦恼事,不善于自我调节处理,也无处倾诉。

3.平时心理承受力脆弱、情绪波动大的人。常会有一些异常表现,如出现打翻热水瓶引起烫伤等意外。

4.争强好胜者。易与人发生摩擦,不依不饶。

5.患其他疾病者。如高血压、糖尿病、哮喘、厌食症等疾病的人。

6.随着年龄的增长(例如女性的更年期),情绪中暑的几率也会增加。

如何预防“心理中暑”?

在气温高、湿度大等现实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做些什么有助于减轻烦躁情绪的发生呢?

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听听舒缓轻松的音乐,或者做些想象放松训练,静坐在那里,闭上眼睛想想森林、蓝天、大海等令人凉爽的情景,有助于降低“心理热度”。此外,遵循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室内应多用冷色系,如乳白、淡蓝、浅绿等颜色,少用红色等暖色系,也会起到热中求静的心理作用。

合理安排生活,避免在最炎热时外出,不要在封闭空间呆得过久,通过空调等降低室温,尽量增加休息时间,适当喝点凉茶、冷饮,少喝酒,尤其是烈酒,少吃刺激性的食物,避免滥服补药,都对舒缓情绪有益。特别注意夏季出汗多,在多饮水的同时适当补充盐分,多喝些菜汤,有助于预防电解质紊乱引发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另外,我们可以尝试学习一种新的放松方式:我们可以调整一下自己的姿势,最好是直背端坐,现在慢慢地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放在身体上来。去充分感觉自己当下呼吸的状态。保持一段时间,你就会在这种有意识的放松中得到休息,内心烦躁的感觉也会减轻很多。

了解了这个时间内人为什么会出现“心理中暑”现象,哪些人更易出现情绪中暑后,要做好心理中暑的预防工作。这段时间可以在室内选择冷色系,让内心平静;适当喝点凉茶、冷饮,少吃刺激性食物,并尝试做一些可以让自己放松的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