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角度看催眠
对于很多人来说,对于催眠并不陌生,很多人都接触过催眠,那么催眠到底是什么,心理学对于催眠的看法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跟着小编来具体的看看吧。
催眠感应与可催眠性
催眠开始于一种催眠感应,它是一组最初的活动,能使外部的注意力分散减到最小并鼓励参与者只集中在暗示的刺激上。相信自己正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感应活动包括想象特定的经验,或对事件的反应进行视觉化。
重复地进行这种这种实践时,感应程序就像一种习得的信号,使参与者可以很快地进入催眠状态。典型的感应程序使用使人深度放松的暗示,但有些人可能通过一种活动的警觉地感应而进入催眠状态??如想象他们正在慢跑或骑自行车。
表演催眠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实于被催眠者的催眠的力量。然而催眠最重要的是参与者受催眠的能力或“天分”。受暗示性上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从根本没有反应到完全有反应。
可催眠性是相当稳定的特质。如果一个成年人在10年期间进行多次测定,分数会基本保持相同。
事实上,对50个男女被试在25年以后重测,结果表明两此可催眠性的分数有相当高的相关(相关系数为0。71)。与成人相比儿童倾向于更易受暗示;催眠反应高峰是在青少年初期,随后减少。
有一些证据表明可催眠性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因为同卵双生子的分数比异卵双生子的更相似。尽管可催眠性的相对稳定,但它与轻信和顺从这样的人格特质没有任何相关。可催眠性反映那一种独特的认知能力,即全神贯注于一种体验之中的能力。
催眠的效果
在描述测量可催眠性的方法时,我们已经提到过一些催眠的标准效果:催眠状态下,个体对有关运动能力(如他们的手臂变得不可弯曲 )和知觉经验(如他们产生有只苍蝇的幻觉)的暗示做出反应。
然而我们怎么能肯定这些行为是由催眠引起的,而不止是参与者想取悦催眠师的强烈愿望而带来的?要说明这一重要的问题,研究者常常进行试验对真正被催眠个体和那些假装者的表现进行比较。
两组学生参加一个试验,一组真正给以催眠,另一组做一个假装的催眠:即一个试验者对被试说欺骗另一个试验者是他们的任务,要让他相信你们实际上被催眠了。
现在你知道心理学对于催眠的解释和看法了吧,确实催眠是有很多的解释的,心理学对此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现在你对催眠是不是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呢。
-
有些道理需要随着时间的改变才会明白!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在当代,心理健康问题令全社会堪忧,所谓一个人的健康,已不仅仅只是指身体方面的健康。体格的健康已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
-
必备的20种心理调节措施心理压力即精神压力。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现代医学证明,心理压力会削弱人体免疫系统,从而使外界致病因素引起机体患
-
减肥人的心理你知道多少减肥人的心理有哪些?现在的人都在减肥,用各种方法也要使自己的身体有型,平时的心理保健也很重要的!心理健康才是我们关心的!也
-
工作压力大怎么办 减压的10种食物在现在这个生活中,我们都知道生活节奏也是越来越快了,而且导致很多人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于一些男性来说,而且职场中
-
孕期不应有的十种心理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大家都知道怀孕的时候心态也是非常关键的,而且很多人都不知道应该怎么样更好的去保持一些良好的心情和心态,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