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健康 > 心理保健

知行合一 借助时间管理战胜拖延

知行合一 借助时间管理战胜拖延

很多人都知道拖延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但想要解决拖延问题却不是那么容易的,又拖延症的人习惯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即便是想要解决拖延问题,也会一直拖延。

达尔文写《物种进化》拖了二十年

咖啡厅靠窗的雅座上,一杯柠檬水,一台电脑,一个醒目的红色“闹钟”,这是记者见到国内首个拖延组织创始人、战拖会会长高地清风(网名)时他的随身配置。

“这是番茄计时器。”他看出记者盯住“闹钟”好奇,主动解释道。这是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划布置的内容,不得拖延,提高效率,这种方法被称为番茄工作法。

他曾有严重拖延经历,办事拖拉,并因此付出巨大代价。2008年,高地清风准备留学,但由于长期以来的拖延办事风格,在办理相关手续及准备材料时依旧“故伎重演”,最终与出国失之交臂,抱憾至今。

而同他一样深受拖延所扰的还大有人在,贯穿古今。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中国明代流传下来的《明日歌》,或也是最早的反映古人“拖延”状态的文字记录。

国外也大有人在。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写作《物种起源》之前,用了20年搜集资料,迟迟不愿动笔,直到另一位英国生物学家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提出了“自然选择”论,达尔文大惊自己研究多年的理论很快就要被华莱士抢先发表了,于是赶紧操刀写稿,次年写就《物种起源》并出版。

我们广为熟知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达·芬奇分别画了四年和三年,甚至影响了他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在他的笔记中,有这样的反省:“告诉我,哪样事情到底是完成了的?”这种挫败心境,和曾饱受拖延困扰的高地清风如出一辙,古今无异。

豆瓣网上一个名为“我们都是拖延症”的小组,如今已从2008年创立之初的一两千人,发展至已经有12万成员。网络上还有一些自发组织的小组、社团,据记者统计,活跃人群约有20万。

美国芝加哥德波尔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瑟夫·费拉里在2009年对美国脑力劳动者所做的调查数据显示,20%的人认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年龄涵盖青少年至老年,所以说,拖延在全世界都是一种很普遍的行为。

拖延总是表现在各种拖拉小事上,但日积月累,就可能影响个人发展。在战拖会网站上,这些人吐槽着各种拖延后果:有的失去了工作,有的丢掉了爱情,有的甚至还因此影响情绪、拖坏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