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过渡时期 更需关注心理

青少年的过渡时期 更需关注心理

儿童心理学上,儿童的年龄段很长,笼统地讲,14岁以下都理解为儿童。今年的儿童节到来之际,记者对从儿童期向青少年期过渡的这个群体进行了关注,发现此时的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苏醒,变得不愿与父母沟通、交流,尤其是他们经常背着父母从家里拿钱的行为,让家长们很苦恼。

家长:

孩子偷偷从家拿钱

市民姚先生说,儿子林林(化名)今年14岁,经常背着父母从家里拿钱。什么上网卡、游戏点卡、电脑游戏入门书等,前前后后花了1000多元。前段时间,他买了台复读机,专门用来玩游戏,被妈妈发现后没收了。“当我们发现他的这种不良行为后,跟他讲道理,他却表现得很烦躁。可是如果你给他一点钱,他就会高兴,这时不管你说啥他都愿意听。不知这是什么原因?”姚先生不解地说。

王先生的儿子蛋蛋(化名)今年10岁,近段时间,上小学的他也经常偷偷从家里拿钱。孩子用钱不是去买学习用品,而是买一些小玩具。他和妻子都很生气,多次对儿子讲道理,甚至还动手打过孩子,希望他能停止这种不良行为。然而,不管是“文治”还是“武治”,皆无济于事。儿子依旧我行我素,无奈的王先生夫妇快要崩溃了。

市民张先生对儿子的行为则更为头疼。儿子杰杰(化名)今年11岁,在市区某小学读四年级。他已经不满足于只拿走父母的零花钱了,一些大面额的钱币才是他的目标。现在他为了方便购物,干脆把钱寄存在了小区超市里,想吃什么想买什么直接从“账户”里扣除。这样的“大手笔”着实让父母伤心。

采访中,记者发现,从儿童期向青少年期过渡的这些孩子,大多比较内向。据一些家长反映,孩子不像小时候那样活泼,有事不爱跟大人讲了。孩子现在在想什么,家长一点儿也不知道。

老师:

多方沟通是关键

对此,记者采访了运师附小的一些老师。他们对这种行为进行分析后,一致认为,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后,家长与孩子、学校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

该校六年级语文组一赵姓老师说,一个班级,有的孩子家庭比较富裕,经常会买这买那,显得很阔绰,而有的孩子家庭收入比较拮据。跟那些出手大方的孩子相比,这些孩子心里会很不舒服。所以,为了能与其他同学一样,他会偷偷从家里拿钱,有时甚至偷偷拿走同学的钱。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并不认为是偷盗,他们只是控制不住自己。有的孩子受整个不良社会风气影响,过生日时要请同学出去吃饭、唱歌,家长要是不同意,他们就会偷偷拿钱去消费。

一张姓老师说,现在的父母忙,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认为把孩子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了。对孩子的思想教育比较少,双方沟通得更少,完全忽略了家庭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发现孩子的这种行为后,家长应及时给予教育。此外,有的家长爱占小便宜,孩子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如何破解这个问题?一李姓老师说,如果发现孩子有这种不良行为,家长要及时阻止,与他沟通,要明确告诉他,这是偷窃行为,是不可取的;同时,帮孩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不能武断地认为孩子是偷盗,去打孩子,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在学校,老师应正面引导,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社会观。此外,家长要经常和老师进行沟通。只有老师引导,家长配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