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反的青春期将不会褪色

逆反的青春期将不会褪色

“逆反”,简单说来就是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与他人或社会“不合作”或抵触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逆反行为在生命的全过程中都可以有所表现,青春期孩子的身上表现尤为明显。

长久以来,“逆反”就是令家长们头痛脑热的事情,也是孩子们自己的无奈苦恼。在家长方面,孩子的逆反往往被认为是对家长的挑战,假如赶上青春期孩子逆反,而父母尤其是母亲又正好处在更年期的话,父母的体验几乎总是自我挫败;在孩子一方,逆反所带来的也完全不是正向愉快的体验,更真实的情况是与父母对抗所获得的暂时胜利很快就被内疚和沮丧所取代。用时髦的话说,亲子两代人都很“郁闷”而不“爽”。

央视教科文频道最近一期《交流》节目,由北京某中学高一学生刘光一家人的遭遇引出对孩子逆反问题的探讨:初高中学生当着父母专家的面,侃侃而谈自己的逆反情绪和行为,甚至小学生也觉得因为父母管得太多而感郁闷;家长、专家一方则是绞尽脑汁解读逆反,寻找出路,既有睿智的见解,也敢无奈与困惑。结合我们在家园的心理辅导工作,我们深感与家长们共同探讨孩子的逆反问题,为逆反正本清源看上去会对大家有所助益。

“逆反”,简单说来就是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与他人或社会“不合作”或抵触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在正常的社会生活中,逆反行为在生命的全过程中都可以有所表现,青春期孩子的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家长让往东孩子偏向西;家长让读书孩子偏上网;家长让行如松坐如钟,孩子偏要横着躺竖着靠;家长让言行有规、举止有礼,孩子偏要歪戴帽子邪衣……不一而足。然而,令大家都深感苦恼的逆反真的是泥沼一片,死水一潭,无药可救?

当然不是。问题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层面,同样,问题的解决也可以从这三个层面加以展开,正确的努力会帮助我们曲径通幽、柳暗花明。

逆反,孩子的第二次诞生

生命的第一次诞生我们被抛离母体。所以,除了白景奇老爷,我们都哭着离开母亲,降临尘世。这里的心理意义是生命的独立以安全感的丧失为代价。这一次发生在身体方面,是生理安全感的丧失。随后,漫漫的人生之旅,身体的成长伴随着心路历程,成长的喜悦同时是烦恼的不断增多。两三岁幼儿开始与家长叫劲儿,7、8岁时连狗都嫌了,青春期则变本加厉。这里的心理意义是孩子不断冲破父母的防护网,寻求心理独立。

和生命诞生不同的是,这一次发生在心理层面。代价是心理安全感的丧失,最终的成果是心理的成熟与独立。如果我们能够满怀欣喜地承受十月怀胎之苦,迎接小生命的到来,又怎么不能以更大的喜悦之情拥抱孩子们心理的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