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小凡的烦恼

少年小凡的烦恼

有这样一对父母,父亲性格豪爽,喜欢广交朋友,母亲喜欢宅在家里,守着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老公和儿子。可能是因为不太喜欢出去交朋友吧,有话基本上只能对老公或儿子说,所以只要老公或儿子回家,她总显得有些唠叨。唠叨到什么程度呢?老公躲到外头,能少听几句算几句。可这么一来,她又担心老公在外头有啥情况,心里犯嘀咕,嘴上话更碎。而在妈妈的唠叨攻势下,没处躲的儿子小凡(化名)几乎失语。

想要孩子作出改变

母亲先把嘴巴封牢

好像在许多沟通不顺畅的家庭,都有一个唠叨的妈妈。当然,妈妈说的都是做人的道理,处事的哲学,都是为孩子好,而且妈妈是出于一片爱心才不断地谆谆教导的。只是妈妈可能没料到,正确的废话说多了,听者除了心烦头痛,再无别的感受。有些家长说自己常常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却充耳不闻,问题可能就出在正确的废话太多。整天听唠叨听批评,每个人都会郁闷,而对孩子来说,家是他赖以生存的地方,不能说走就走,只好忍着,忍得久了,问题就出来了。

话说小凡上初二时,父母发现问题真的来了。小小男子汉说话声音很轻,像蚊子哼哼,更多的时候连哼哼都没有,不爱说话,本来中等的成绩,那阵子排名越来越靠后,学习精神不集中,做作业时不停地摸这玩那。父母担心这样下去,小凡连高中都考不上,无奈之下,找到心理咨询师陈新厚。

了解大概情况后,陈新厚让小凡的母亲先来沟通。他首先问小凡母亲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孩子考倒数第一,能不能接受?”她断然说:“不能!”陈新厚说,每次考试都会有最后一名,如果把这个母亲不能接受的最后一名除去,班上就少了一个人。按照这样的思路,班里的学生很快会全部不存在。小凡母亲一听,好像有点道理。

陈新厚又问她:“如果你的孩子真的出现精神问题,你能接受吗?”她又断然回答:“更不能。”“不能接受,那把孩子扔掉?”“扔是不会扔的,可孩子真的会……”“如果你们夫妻不作出调整,这是必然的。”

陈新厚明确告诉她,想调整孩子的状态,父母必须先作出改变,尤其是母亲,先把那永远正确的嘴闭上,如果遇到自己拿不定主意的问题,先寻求帮助。

也许是意识到事态严重,当然也是真心爱着孩子,这对父母非常配合。接下来,就是找小凡谈谈了。

小凡的问题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快要初三了,学习压力大,成绩下滑,自信心受挫。因为不爱说话,在班上显得有些“另类”。有一次,一位老师对小凡父亲说,这孩子好像有点“麻包里西”(义乌方言,脑子有点问题,有点傻的意思)。这话不幸被小凡听到。也许说者无心,但听者自尊心受伤。自信心、自尊心都受打击,小凡开始表现出令人不解的精神不集中、行动缓慢,不仅做作业慢,连起床都慢,慢到怎么叫都很难起来。

不敢表露自己

就会伤害自己

对小凡的调整,从叫早开始。只要小凡在家休息,陈新厚就8点钟准时叫小凡起床。有时明知小凡是睡眼惺忪来接电话的,陈新厚也不点破,反倒表扬他自觉,并希望他能自己安排好一天的生活和学习。叫了将近20次,小凡起床速度加快了。

在一次想象体验中,陈新厚让小凡想象,大海上排着10多艘摩托艇,小凡驾驶其中一艘,与其他同学展开竞赛。一开始小凡的脑海中想象自己落在后头,其他竞争者大部分在自己前面,而自己身后没几个人。陈新厚问他:“你想冲上去吗?如果想,就加油。”小凡说“想”。

一次次正面的积极引导,小凡的摩托艇终于冲到了前两三名。陈新厚说:“只要你愿意,冲到第一名都没问题。”

虽然只是想象中体验了第一名,但小凡还是非常愉快,“感觉非常好”。

陈新厚又让小凡大声喊出“我是最棒的”、“我相信我自己”等激励自己的话,小凡的父亲也加入呐喊的行列。

之后,在与长辈同席的饭桌上,陈新厚让小凡向每位长辈敬酒,并大声说一句祝酒词。带小凡去唱歌也让他做主角,鼓励他大声唱出来,唱哑了喉咙都没关系。陈新厚对小凡说:“今后,心里有什么想法,不管对与错,都要大声说出来。还有,以后走路都要快步走,不能像老人一样。对你来说,现在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做人、学习都要全力往前冲。”

从点滴做起,父母全力配合,半年之后,小凡的状态好起来。他不再是那个情绪低落默不作声的少年,有时候,大人聊天,他坐一旁用MP4听音乐,自得其乐,自我陶醉,也体现出一份自信。

孩子半夜发短信

家长应该怎么办

说到音乐,也有个小插曲。经过调整后,小凡心情比较放松,有时放学回到家,打开音乐,一边哼着歌一边做作业。母亲一开始很紧张,觉得这不是做作业的正确态度,但她谨记陈新厚的告诫,没在小凡面前说什么,而是打电话向陈新厚咨询。陈新厚一听,说:“这是好事啊,轻松学习,不是很好吗?不用担心。”

但过了一段时间,小凡母亲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小凡有一只手机,平时放在家里,晚上和周末会给他用。小凡母亲突然发现,小凡竟在半夜给女同学发短信。有些家长联想到“早恋”就如临大敌,小凡母亲也慌了神,但她再次管住了自己的嘴,按捺住情绪,向陈新厚求助。陈新厚说,不要慌,我来!

某一天,陈新厚很“随意”地与小凡聊天。对小凡半夜发短信的事,他只字不提,只是旁敲侧击地说,今天要给小凡上一堂青春期的心理课,因为这个年纪很容易出现一些诸如喜欢与女同学聊天之类的情况,这是正常现象。他告诉小凡,有手机是拥有了一份自由,但使用这份自由,要有自我约束力,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自己心里有数,不需要大人管。

话说到这里,小凡主动说:“以后我不用手机了。”

陈新厚肯定了他的决定,并建议他向爸爸作出承诺,手机放在爸爸那里,需要用的时候,向爸爸要。

一场可能出现的“早恋”危机,因为有父母的克制,有心理咨询师的协助,不动声色地化解。

小凡中考前,陈新厚专门给他做了个减压游戏:捡牌。

往地上丢7张牌,轮到上场的人蒙上眼,按顺序把散落在地上的牌摸起来。第一次,摸错了,其他人发出“嘘”声,提示他摸错了;第二次,摸对了,其他人发出掌声,鼓励他;第三次,观者不发出任何声音,任由摸牌者“瞎摸”。等小凡和父母都体验过之后,再各自谈当旁观者的感受和摸牌者的感受。小凡当了摸牌者,也当了旁观者,他说,无论是孤立无援时的坚持,还是别人的支持对自己的鼓舞,甚至是批评在此时都显得特别可贵。

经过这样的体验活动和深入交谈,小凡今年信心满满地迎来了中考,考试成绩让他自己很高兴,父母也很满意。上高中时,他挥别父母,独自去报到了。

更奇的是,原来是为了孩子而勉强封口的母亲,渐渐地脸色好起来。她不再无端猜疑老公,夫妻关系也更加和谐。

这个三口之家在未来的道路上肯定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有肯学习的父母、有自觉的孩子,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

只要父母用心改变

孩子没有教不好的

记者:这个个案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心理咨询师陈新厚(以下简称“陈”):只要父母用心改变,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的问题,就像镜子一样折射出父母的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可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有时让他们先来做咨询,给他们指出问题所在,他们还嫌烦:明明是让你给孩子开“药方”,怎么说起我们的不是来了。我们婚姻是不是幸福,关你什么事?又跟孩子读书好不好有什么关系?有些家长,来过一次就再也不来了,这种情况不少。

记者:夫妻关系好不好,是不是真的直接影响孩子呢?

陈:首先,夫妻关系不好,心情郁闷,很容易把这种不良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当然,有些父母会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去做一些骨子里伤害孩子的事,还美其名曰“为孩子好”。另外,夫妻关系长期处于不良运行状态,也部分说明这对夫妻缺少沟通的技巧和学习的能力、欲望。这种人生观再投射到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就表现为方法单一、死板,也不愿再学习一些更好的教育方法。比如有些父亲要么对孩子不管不问,要么一顿暴打;有些母亲以唠叨为己任,理由是“孩子总不听,没办法”,她哪知道孩子早都听怕了,心理上已经恐惧、抗拒了,还怎么听得进。

记者:其实绝大多数父母都是真心爱孩子的,也想尽办法让孩子顺利成长。可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冒出来,让他们心力交瘁。这问题可能出在哪里?

陈:爱孩子,没有疑问;怎么去爱孩子,很有讲究;有没有能力爱孩子,有时候就有疑问。有些家长对孩子严加看管备加呵护,不想孩子犯错误,不想孩子走弯路,却没想明白,犯错误、走弯路正是孩子的必经之路。父母越想给孩子扫清成长道路上的所有障碍,孩子越有障碍。所以要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而自由成长又不是放任自流。做父母真的是一门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