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性心理的健康发展过程介绍

青春期性心理的健康发展过程介绍

进人青春期以后,伴随着青少年身心的成长和性的成熟,他们的性心理发展要经历几个发展阶段。正如身体的正常发育需要充分的营养和适当的锻炼一样,青春期性心理的健康发展也需要良好的教育和指导。

1.疏远期

疏远期又称性反感期。有些学者认为,疏远期从六七岁开始到十岁左右结束。它上接童年时两小无猜期,下接青春期中接近期或“牛犊恋”期,是从童年到青春期之间的一个过渡。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疏远期的出现,既有生理、心理原因,也有社会文化原因。在生理、心理上,由于年龄的增长和性别差异的增强,这时孩子们开始感到自身生理上与异性的差别,与异性同学在一起时产生一种羞耻不安感,男孩和女孩之间还存在某种排斥心理甚至于敌意。台湾著名作家三毛在谈到小学情萌岁月时写道,那时她不敢与男生说话,连见了从小手拉手一起长大的表哥也不打招呼,红着脸,头一低,走开了事。此为疏远期的典型描写。

一般来说,女孩在童年末期对异性的疏远表现得最为强烈和明显,男孩在青春初期表现得最为强烈和明显。随着性成熟的普遍提前,异性疏远期也随之提前,疏远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疏远期的长短似乎更多地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据我国青春期教育专家姚佩宽的研究,由于开放的社会文化的影响,过去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中那种男女同学的“性别群体”、“性别独立王国”已经不复存在,男女学生中没有表现出径渭分明的现象,以异性吸引取代了异性排斥,异性间的疏远期似乎“消失”了(或者说缩短了)。

有些性心理学家认为,适当的性疏远期对于男女气质的形成是很有必要的。利用这个时期男女儿童以同性群体为主进行活动,十分有利于男女不同气质的孕育。由于各具有不同的气质,长大成人后男女才易于进行互补。有的专家认为,如果一个8岁的男孩偏喜欢和女孩在一起玩,这可能是一件颇为糟糕的事情。因为他的气质很可能由于环境的影响而变得女性化。另一方面,因不良环境和错误教育而导致儿童不正确的性观念,也有可能在疏远期得到强化,从而使成年以后的性适应带来困难。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疏远期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青春期教育。例如,当男女生疏远导致对立情绪时,鼓励他们团结互助是必要的,而当他们缺乏适当的疏远时,组织和开展同性群体的活动则有利于培养男女学生的不同气质。教育的艺术性就体现在教师对不同教育情境的合理把握上。

2.接近期

接近期也称“牛犊恋”期,是指尚未发育成熟的孩子(一般在10岁以后)对异性潜滋暗长的淡淡的思慕。这时的性心理是幼稚的、朦胧的、不定型的,性心理还远未成熟到要以性行为来表现的程度。三毛描写的一个镜头颇能表现接近期少年的情怀。小学毕业前有一天,三毛和她班上的六个小姐妹收到一张从暗道里递过来的条子。写条子的是隔壁班上七个男生。他们约七姐妹放学之后在校外池塘边相会。七姐妹接到条子后又紧张又兴奋,讨论了半天决定一起赴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