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学生早恋问题

如何看待学生早恋问题

周女士是国营企业的一位财务主管,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都可谓是称心如意,可最近却为了儿子的事情一筹莫展,焦虑万分。

原来,周女士的儿子小蒋今年17岁,1米83的身高,宽厚的肩膀,性格开朗,待人友善,是一个很招人喜欢的阳光男孩。上了高中以后,小伙子更加开始注重外表和穿着,经常在镜子面前顾盼生姿,每天早上起床后,都要洗一个头,然后吹干后上学。看到自己的儿子长得一表人才,做妈妈的非常自豪,总是称呼他帅哥,儿子也一点没有羞涩,每次都很响亮地拉长声音回应妈妈,似乎很自信地向大家表示自己就是一帅哥。

像所有的父母一样周女士欣喜地看着儿子的长大,同时又希望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看着儿子小男人的模样,做妈妈的非常关注他平时的社会交往,电话手机都要亲自过问,平常有些电话往来只局限于一些男生交流功课和学习。为了更好更多地掌握儿子的动向,周女士还借口要帮儿子打理QQ农场,顺理成章地拿下了儿子的秘密基地,周女士心想:我虽然看不见他的动态,他同学的动态我可是一清二楚了,这样总不至于有“外刹花”发生了吧。可一查看儿子的同学情况,几乎每个孩子的QQ签名都是为情痴狂,或欣喜,或愁怨,有诗有词,文采各异,周女士心里又开始忐忑不安起来,于是,旁敲侧击对儿子说:“儿子啊,你要以学习为重,千万不要早恋啊。”儿子马上说:“没有啊,看你紧张的,你放心啦,我不会的,我知道分寸的。”看着儿子稚气的脸,妈妈从心底里不愿相信儿子会早恋,甚至从来没想过,万一儿子早恋了该怎么办?但从那以后周女士还是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关注着儿子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

但不多久,儿子的QQ上连续两次有个女孩来问:“你在吗?”周女士立刻就进入了戒备状态,单刀直入问儿子,是否这个女孩喜欢他,儿子一口否认了。没想到星期天儿子休息在家,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不停来问妈妈自己是否发烧了,说自己头发昏,身体很累,但是精神很亢奋,无法休息,妈妈就故意糗他,“哦,看来是生病了,是不是相思病啊。”没想到儿子没有反驳,还害羞得涨了个关公脸。这下轮到周女士紧张了,脑子里一下空白了,凭着过来人的直觉,周女士敏感地觉察到儿子真的有事了。

为了证实自己的判断,周女士躲在自己的房间,指使老公去和儿子进行男人间的对话。不多久,老公腆着一张严肃的脸进了房间,告诉她儿子真的恋爱了。那一瞬间,周女士晴天霹雳,怒气上冲,既心疼儿子一整天心神不定的焦灼,又气愤现在的女孩实在太过开放,更伤心自己的儿子竟然枉对父母的殷切期望,还懊恼自己布下天罗地网依然有漏网之鱼,于是她对老公再下命令对儿子要求实施恐吓,老实交代,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当老公再次进门的时候,带给了周女士一个最不愿接受的事实,是自己的儿子主动追求了那个女孩。

夫妻俩整整商量了一晚上,准备各施其职,分头出击。爸爸以每天接送儿子上下学为名实行严密跟踪,杜绝儿子单独与女孩子在一起的可能。妈妈负责对儿子通讯工具的监督检查,不让儿子有与异性聊天的机会。可计划才刚刚开始实施,却遭到了儿子的强烈抗议,说父母这是侵犯了他的个人瘾私,干涉他的人身自由,是对他的极度不尊重,以至于每天回家绷着脸不再与父母多说一句话,放学后索性往房间里一关,不让父母进来了。周女士这下更着急了,怎样才能和儿子交流呢?严厉责骂,高压手段,一是怕儿子会做出过激行为,二是怕儿子会因此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可要是一点责怪之意也没有,不就等于父母首肯了他的行为,他是否会认为父母是赞同的,对以后的行为更加无所顾忌?她就这样反复思考着,骂也不是,不骂也不是,找不到一条满意的方法,在朋友的提醒下,周女士决定求助比较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她指点迷津。

心理咨询师点评:青春期少年的早恋问题一直是让父母头痛的事情,一旦发现孩子有异性朋友,正如这位周女士所说的责骂不是,不责骂也不是,不知如何是好。而父母往往会把这种焦虑的信息传达给孩子,让孩子觉得是我做了错事,这件事情不能让父母知道。事实上作为父母应该高兴地看到孩子走过童年,少年步入青年,对异性的好奇、好感、想接近异性是性意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正常表现,如果没有这种表现,反而是不正常了。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知道青春期是人生中最关键,最困难,同时也是最需要父母理解和帮助的时期,孩子的心理成长还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碰到这类问题父母不要遮遮掩掩,更不要大呼小叫,惊慌失措,更不要打骂训斥,横加指责,这样只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加与父母的隔阂,恋情一旦转入地下,家长会更难以掌控,所以说“公开放电比私下放电”更安全。其实上孩子对与异性的交往也有一个好奇和探索的过程,家长要开诚布公,作为一个“过来人”与孩子坦诚交流,父母可坦率地讲述自己在这方面的经验体会,当时和后来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共同来分析与异性交往对学习可能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家长要鼓励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大大方方地接近,堂堂正正地交往,做到在与异性同学交往中既无拘无束,坦诚相待,相互激励,共同进步,又注意男女有别,适当把握异性交往之间的“度”,这样才能使异性交往健康顺畅地进行。总之,家长要看到孩子不仅仅身体在长大,思想,情感都在成长,父母要淡化早恋这个敏感问题,在孩子的背后关注他的成长,在他需要你的时候给他无私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