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仇亲期”的心理表现

青少年“仇亲期”的心理表现

我儿子从小活泼好动,到了青春期更不听话,你越是让他干什么,他越是不干,气得我总打他,有时甚至用链条把他锁在家里。打着打着,儿子长得比我还高了,开始时他挨打就往外跑,后来开始还手打我。我看着儿子做坏事又无力管他,真是心力交瘁,不知如何是好。

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孩子十三四岁时,总和父母对着干,你让他往东,他偏往西,能持续2~3年。这种“作对”在有的孩子身上表现明显,常把母亲气哭,把父亲气得浑身发抖,在有的孩子身上表现较弱,但一般父母都能感觉到这种“作对”。精神分析理论学家把这段青少年时期称为“仇亲期”。

父母对孩子的这段“仇亲期”应如何进行正确的心理干预呢?除应加强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外,还要注意自身的行为方式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

在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方面父母应注意以下几点:

(1)当孩子向你谈他感兴趣的问题时,要集中注意力听,不要似听非听,或者一边做其他事(例如看电视)一边听。如果正在做十分紧急的事,不妨跟孩子打个招呼,取得孩子谅解。

(2)即使一开始就不同意孩子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充分了解他们的看法。要以交换意见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唠叨说教而不考虑孩子的意见。

(3)用尊重的语气而不是教训的语气发言。尊重孩子会使孩子尊重自己,教训常常带来反感和对立,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4)父母要正视孩子自我意识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所处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明确指出他们自身尚存的幼稚性、依赖性和认识上的片面性。

(5)家里的事也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如果他的意见合理或与大人的意见一致,就以他的意见作出决定,这样可以增加他的“参政(家政)感”和责任感,从而促进家庭关系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