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入侵”校园

心理疾病“入侵”校园

13岁的小伟跳楼身亡,令家长、同学、老师惋惜和心痛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常人眼里,十二三岁的孩子过的应该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快乐生活。然而,这些孩子的心理被蒙上了一层灰色,选择用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年幼的生命,让我们不得不警惕:心理疾病正在“入侵”校园。

“郁闷”一词,如今已经成为这群本该与郁闷无关的小孩子挂在嘴边的常用词。当今的小学生物质条件优越,需要的是更多心理关怀和精神沟通。“踏着铃声走进课堂、回到家里不声不响、互联网上倾吐衷肠”已经越来越成为许多小学生的生活轨迹。这种看似标新立异、潇洒不羁的生活方式真实地折射出小孩子孤独、迷惘的心理困惑。

对于小伟的悲剧,州优抚医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谭成万认为,是小伟特殊的家庭环境导致他自卑、自闭,从他平时的行为可以看出他的自杀并非偶然,事先是有计划的。由此,也可以判断小伟是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其实,健康的概念不仅仅是躯体的健康,还有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个个体都必须高度重视的话题,特殊群体的个体心理健康更应该关注。

据谭成万介绍,现实生活中有心理问题的人占到正常人的10%—20%,这些人往往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有心理问题的人群中,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又占了很大比重。“从咨询、门诊及收治入院的患者数量来看,有精神疾患年轻化的趋势日趋明显,其中青少年、幼儿占到了1/3,每年来这里就诊的有1500人左右,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早,最小的才3岁多。”谭成万告诉记者,前来就诊的青少年、学生中,又以留守学生、沉迷网瘾的少年以及特殊家庭环境的孩子居多。

前不久,州城某高中的高三女生小敏(化名)来到州优抚医院心理咨询中心咨询,一度时期以来,她害怕社交,害怕在公共场所与人交流,甚至不敢面对同学、老师的目光,让她无法正常学习。据了解,小敏的父母长年在外地打工,是外公、外婆将她一手带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成长的烦恼、学习的压力等问题,让小敏无处倾诉,也没人帮她疏导,日积月累,她的心理出现一定的问题。经过心理医生的心理干预和治疗,现在小敏又回校上课了。

谭成万认为,父母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孩子的心理健康与父母的文化程度、教育理念和方式、价值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关系。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一定可以从其成长环境上找到答案。因此,作为父母,平时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为孩子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可适当给孩子走弯路、受挫折的机会,也是给他成长的机会;多鼓励、包容、理解孩子,家长过分严厉、冷漠对孩子的成长均不利。

长期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的恩施州教科院院长、心理学专家胡卫国说,学生自杀事件值得深思,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现在社会的激烈竞争、“超级大班”、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等都有关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学生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