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是生活学业、事业的关键

人际交往是生活学业、事业的关键

  人际交往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际交往伴随着人的一生,人的幸福、快乐、成功或痛苦、烦恼、失败,都或多或少地与自身的人际交往状况有关。成功的人际交往是人们生活幸福,学业、事业成功的关键。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其人际交往的需求愈加强烈,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交往的方式逐渐增多,总而言之,他们已进入人际交往的“快速发展期”。但是,由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还不够丰富,较为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真正形成,认知能力也很薄弱,因此,他们虽然渴望与人交往,但又不会交往,更不善于交往,面临诸多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和问题。这些障碍和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成长进步。中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和问题有许多表现形式:有的学生彼此之间疏远冷漠甚至视对方为"仇敌";有的学生攻击性的行为较为严重;有的学生因为与同学发生矛盾而逃学甚至辍学;还有极个别的学生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影响中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主、客观因素很多,如学生的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外在环境因素等。笔者认为,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和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所致。帮助中学生克服和排除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是中学德育的重点任务。本文试图从案例着手,分析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几种心理障碍,旨在帮助中学生更好地与人交往,为进入社会后的人际交往打好基础。

  一、认知障碍

  [案例]小张以总分超过“重点线”五十多分的绝对优势考入某重点高中。入学后,他偶然得知自己的分数比班上大部分同学高出许多,因此,他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过程中,他总是不自觉地扮演着“优胜者”或“领导者”的角色,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周围的同学交流,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他常常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别人,造成与同学之间的冲突和摩擦。不仅如此,他甚至连自己的任课教师都不放在眼里。渐渐地,同学们离他远去,不愿意与他交往;教师也对他产生了不良的“观感”,对他印象不佳。在“离群索居”的孤独中,小张逐渐陷入了极度苦闷的情绪之中。

  [案例分析与策略]小张的人际交往状况不佳,完全是由其认知障碍所致。认知障碍所导致的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排斥。一个人如果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或他人,就会形成自卑或自负的自我认知偏差;自卑也好,自负也罢,都会直接影响其人际交往状况。

  认知障碍的具体表现有:对人际关系好坏界定的认知偏差、对他人评价的认知偏差、对自我评价的认知偏差等。上述案例中,小张的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对自我评价的认知偏差。他过高地估计和评价自己,同时又过低地估计和评价别人,自负心理膨胀,自以为是,盛气凌人;在人际交往中,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和感受,这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必败无疑。

  马克思说:“友谊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毫无疑问,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也应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接纳、相互承认、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相互猜忌、相互讥讽、相互排斥或相互看不起。因此,中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排除认知障碍,在正确看待自己的同时,更要正确地认识他人;教师更要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认知障碍,这样,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才能和谐融洽。

  二、情感障碍

  [案例]小王和小李原本是一对好朋友。平时他们一起出入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宿舍、食堂,可谓情同兄弟,形影不离。他们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人生目标;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两人的学习成绩都很好。后来,小王被同学们推选为学生会的学习部长,这时小李的心理就失去了平衡。他认为,两人的学习成绩、工作能力等都不相上下,各方面表现也差不多,为什么好友小王能当学习部长,还被评为“三好生”,而自己却“一事无成”呢?小李百思不得其解,越想心情越糟糕,心中开始滋长不满和怨恨情绪。从此,两个好友开始疏远,小李还经常无中生有,造谣中伤,使小王受到伤害,两人关系越来越紧张,一对好朋友似乎变成了仇人。

  [案例分析与策略]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判断和内心体验,是一种好恶倾向。情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仅具有动力作用,推动或阻滞交往行为;还具有重要的信号交际功能,传达着交往的信息。当消极的“情感信号”在交往对象之间传递时,交往的状况是不容乐观的。人在冷漠、嫉妒、悲观、羞怯、自闭、自恋等消极情感的支配下,就会产生相互排斥。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情感障碍。

  上述案例,在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屡见不鲜,其根源是“嫉妒”这种情感障碍在作祟。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如相貌、家庭环境、学习成绩、能力素质、人际关系等,于是他们对比自己“强”的同学又妒又恨,在背后千方百计地诋毁他人。这种嫉妒心理产生的根源,正如培根所说:“嫉妒者往往自己没有优点,又找不到别人的缺点,因此,他只能用破坏别人幸福的办法来安慰自己。”

  嫉妒是对人伤害最大、最严重的一种情感障碍表现。嫉妒是痛苦的制造者,是一种十分狭隘而又危险的情感状态;它不仅严重影响人际关系,而且强烈的嫉妒心可以吞噬人的理智和灵魂,在嫉妒心的驱使下,有人采取造谣、中伤甚至更极端的做法,来达到心理平衡,最终害人害己。

  嫉妒是人际交往的大敌。教师要教育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应多从提高自身修养上下工夫,要树立自信心,要勇于接受自己、悦纳自己,继而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你自身条件的优劣,而是因为你的存在,存在本身就是价值。要让学生切记: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嫉妒只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到头来,也就失去了自我和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