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母情结可能使得男性性心理变态

恋母情结可能使得男性性心理变态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说有些人是变态,一提起性变态,人们常常把罪责归结到精神异常的男人身上。其实,国内外的许多性心理学者都指出,母亲对儿子扭曲人格与变态心理的形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有一个现象很值得关注:有很多起离婚事件的起因,和做丈夫的性变态心理及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

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男子在其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受到恋母情结的困扰,只有成功地脱离恋母情结,男子才能顺利地成长为精神健全的人,否则,他就将出现人格障碍,形成性变态心理。在这个成长过程中,他应该逐步具备道德感和羞耻心,拥有日渐成熟的理智,能够抑制违背社会规范的欲望。

绝大多数男子会在正常的家庭和社会氛围里自然地完成这段非常历程。可是在某些家庭中,由于环境不良和教育失当,孩子就可能无法克服“断奶期精神依恋症”,不能顺利地完成角色转换,再加上青春期性意识的萌动,将导致孩子产生畸形心理和异常社会行为,甚至有可能步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由于现代婚姻的不稳定及母亲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在出现感情真空并有过多的感官刺激的条件下,就有可能产生男子性变态现象。

在家庭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母亲。母亲是男孩子出世后第一个接触最多的异性,母亲对男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得体,决定着男孩子能否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全的男子汉。如果母亲在家庭中扮演主导角色,父亲变得从属被动,缺少发言权,孩子受父亲的影响少,那么,母亲的强者角色将诱使孩子从小就崇拜、爱慕母亲,若再遇到父母因性生活不检点而被孩子发觉,就有可能影响孩子的性心理发育和性道德观念的正确树立。

一些母亲在离异、寡居、丈夫有外遇、夫妻感情不和的情形下,将儿子作为抒发情感的“替代品”,她对儿子的母爱是超乎寻常的,只想着给孩子情感的补偿,只在日常注意孩子的生活和学业,却忽视了一个处于成长期的男孩子的心理变化和生理变化。母子间似乎也缺乏那种异性间应该有的界限:因住房紧张而使母子长期同居一室;母亲在家里的穿着过于随意;母子俩经常相拥在沙发上看电视;母亲在劳累后经常让儿子帮助进行放松式按摩;有时还对儿子的一些越界行为采取纵容和接纳的态度,这都对男孩子的精神发育起到了不良作用。由此可见,性变态者往往生活于不正常或不幸福的家庭环境之中,许多性变态者都有着共同的家庭生活历史。家庭经济及教育状况也与性变态者之间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