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老婆也是一种病 学会关爱他“心理特殊点”

打老婆也是一种病 学会关爱他“心理特殊点”

关爱男人的自卑心理,帮他释放工作压力;关爱他从前家庭的特殊环境

家庭本是温馨的港湾,但是家庭暴力却让很多家庭支离破碎,而夫妻双方也生活在痛苦和挣扎之中。

最近,家庭暴力发生在以教育出名的李阳身上,令很多人不解。其实,家暴与施暴者的学历、名声、经济收入、职业没有直接的联系,而可能和童年的经历、工作压力、心理状况有关。

到底实施家庭暴力的人是什么心理,如何能够纠正这种心理,让更多的家庭成员身心健康呢?

心灵对话

丈夫在家暴中失去控制

李佳楠自己经营着一个规模不大的小家电商铺,生意不错,人还能干,凭借自己的奋斗做起了买卖,让家里的生活宽裕了。可是,最近,他却和妻子共同走进了心理诊室,谁也看不出来,这个外表彬彬有礼的生意人,竟然也会对自己的妻子动手。在心理诊室,记者和他聊了起来。

记者:“为啥要咨询心理医生?”

李佳楠:“我想挽救家庭,这是我的家,不能散了。”(一直低着头)

记者:“那还打你爱人?”

李佳楠:“我不想打啊,每次打完之后肠子都悔青了,可是当时就是控制不住,一点理智都没了。”(双手捂住头)

李佳楠:“真的很后悔。”

记者:“打你妻子的时候想什么了?”

李佳楠:“脑袋空白,根本控制不了自己,也不知道想啥呢?”

记者:“都是因为什么才动手的?”

李佳楠:“她(妻子)总是在店里当着别人面跟我大声吵吵很长时间,我就受不了了。”

记者:“只是因为这个?”

李佳楠:“我也觉得自己不对,打完之后很心疼的。”

专家分析:

家暴者内心很痛苦、很挣扎

在人们的观念里,家庭暴力一定是文化程度低、工作不稳定的人群。其实并非如此,很多发生家庭暴力的人群是高学历、高收入者。

人们发现,家庭暴力的人都是内外有别,对外态度谦和、彬彬有礼,却在家实施暴力。不少人不理解,为什么衣食无忧的人群还会发生家庭暴力,他们是有某些心理疾病吗?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永梅分析,在家庭实施暴力的一方往往具有焦虑、暴躁、抑郁的情绪,很多来咨询的人当中,都是婚姻走到了边缘。很多丈夫实施暴力之后认错态度诚恳,女方一再原谅,总是给其机会,但是男方却屡教不改。

“男性实施家庭暴力,往往和小时候的经历、父母关系及工作压力等有关。”周永梅说,“他们渴望关爱,却又没经历过幸福的生活,自身缺乏安全感、自卑,想爱不敢爱,这种矛盾的心理让他们内心很痛苦、很挣扎。”

另外,还有的男性认为家庭暴力是正常的婚姻状态,父母也是这样,因此不会爱护自己的妻子。

解决之道:

避免诱发家庭暴力的“点”

“不少咨询的男性说到自己对妻子施暴后,其实是非常后悔的。”周永梅说。男方应该如何控制自己,让家庭和睦,改变这种心理现状呢?周永梅指出,首先,容易施暴的男性从心理上认识、重视这件事情,知道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其次,夫妻双方都应该意识到容易诱发家庭暴力的“点”在哪,双方尽量避免这个“点”。

第三,男方如果工作压力过大,要学会释放情绪和压力,可以和朋友打打球、骑自行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释放。

第四,夫妻双方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例如用一个手势、一个拥抱或者一个人暂时离开,避免矛盾激化产生争吵甚至家暴。

本报记者 陈娇

施暴者会经过5个心理期

习惯用家庭暴力来解决问题的人,看似自负,其实内心相当自卑,没有安全感,不允许别人挑战和质疑自己,哪怕言语或者眼神都不可以。

家庭暴力是有循环模式的,施暴者每次都会经过5个心理期:形成期、顽抗期、懊悔期、追究与承诺期、蜜月期。直至下一次暴力行为的出现。

家庭暴力行为的矫正,必须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需要很长时间和很大耐心,因为它的形成也是日积月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