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父母相处:父母越老越需要“哄”

如何与父母相处:父母越老越需要“哄”

相信对于现代社会的年轻人来说,与年老的父母相处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年龄的代沟,观念的差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都和父亲有很大的不同,再加上老人家年纪大了,往往更加固执。这个时候,我们该如何与年老的父母相处呢?让我们来看看以下故事。

故事:老莱子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为躲避乱世,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力找来美食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心理解读:老莱子不忘自己作为子女的社会角色,千方百计让父母感受愉悦,希望保持孩童与父母相处的那种幸福感,使父母的心常驻年轻之时,令人敬佩。每个人都要扮演很多社会角色,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社会所期望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的人,要找对角色,才能彼此和睦。儿女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如果把在外面扮演的角色带回家,就可能伤了老人的心。比如发现父母不舍得扔掉隔夜饭,当领导的把老人当下属训斥,当老师的喋喋不休地唠叨,老人难免伤心、愤怒。

我哥哥是中学老师,平时非常注意形象,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但有一天,我看到他竟然在陪母亲“挑花篮”。挑花篮是我们当地老人的一种锻炼方式:肩上挑着花篮,一扭一扭地走“8字”型。对于年轻人而言,挑花篮是非常无聊的活动,而且也与哥哥平时一本正经的形象不符。但他为了陪母亲,故意笨拙地走“8字”,逗得妈妈一阵阵大笑,让我很感动。孔子说,“父母老,常言不称老,以其伤老也”。

原来,和每一个年龄段的父母相处都是需要不一样的方法的,这就是对我们生活观念上的弹性的一个大考验了。要想在人生的道路上活得幸福快乐,我们必须要有一颗有弹性的心,一个有弹性的大脑。唯有具备有弹性的生活态度,我们才能与日渐年老的观念僵化的父母好好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