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老年人话多的问题

如何看待老年人话多的问题

俗话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人上了一定年纪之后,说话往往重复啰嗦,喜好忆旧,固执己见?老年人所受到的环境刺激减少,注意力就会过分集中于某些不必要思虑的事情上,唠叨这些事情,就成了老年人排除空寂的一种手段。

在青壮年时期,天天忙于公务及其他事计,等进入老年期,逐渐退出了劳动的舞台,突然空闲下来,所接受的各种信息量显著地减少了,于是注意中心便转向于一些无意义的,或不必要的小事上。

譬如,因为接触的新鲜事较少,而使注意指向于回首往事上,并为自己的年老力衰而感慨,或惆怅,或不满,或自卑,因而喋喋不休:孩子自立使家庭人员减少,寂寞之感自然产生,于是特别想找人交谈;觉得自己已无他求,而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下一代,变得对下一代过分关切。心理学研究认为:人本能地需要客观环境的刺激。老年人的唠叨正是在为自己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创设着丰富的环境。

其次,老年人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能力下降,反馈失灵,他们力图通过话语的不断反复,来达到心理活动和客观环境的干衡:如看不清东西,就自言自语地督促自己集中注意努力张望;听力减退,自己说的话连自己也没有听到,就会重复再说,力图使自己听到;看到别人开口,自己却听不清,就会产生焦虑,再三催问;特别是记忆力的减退,更是老年人反复唠叨的重要根由。

总之,老年人讲话易忘、反复、无新意,这是他们心理、生理功能渐趋退化的表现。作为晚辈不应责怪埋怨,而要妥善对待。对老人的话,益则听之,无益的也要耐心听完。平时要抽空多谈谈老人所关心的事,讲讲周围新鲜事,经常询问老人的身体,并对老人所流露的过分关切要有感激的表示。

尊重他们,要求孩子对祖辈要有礼貌,可让孩子多与老人交谈,既让老人满足交谈的需要,又增进隔代人的情谊。鼓励老年人参与社区有益的交流和活动,如健身文娱体育活动、旅游活动、交流座谈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