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四大原因
儿童攻击性行为并非是空穴来风,儿童攻击性行为也是有原因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环境等因素都有可能引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一)生物因素
Miles&Carey分析了与攻击行为、遗传和养育有关的24项研究,结果表明了遗传的强大影响。例如,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在攻击性方面表现出更高的关联度。也有研究表明,在儿童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中,遗传约占50%。从一些有攻击性行为儿童的父母身上,也可以发现攻击倾向甚至攻击行为。少部分儿童之所以出现频繁的攻击性行为,可能与大脑两半球均衡性发展与协同功能较低有关。张倩等人的研究发现,攻击性行为儿童的左半球抗干扰能力差,右半球完形的认知能力较弱。另外,性激素也影响着男女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和表现。
(二)环境因素
1.家庭对儿童早期行为的塑造起着关键性作用。Dishion等研究发现,当儿童处于被忽视、家庭经济条件差、父母有暴力行为等不利环境时,不易形成正确的行为标准和自我控制能力。王益文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对男孩而言,母亲的情感支持会减轻男孩的社交退缩、违纪和攻击行为;对女孩而言,母亲过分严厉的惩罚、发脾气、打孩子等极端行为会导致女孩好动、攻击性强、固执粗暴等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
2.学校准则和风气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儿童的攻击行为。郭伯良等人的研究发现,教师对攻击性行为的态度和行为会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教师的训诫可有效减弱儿童的攻击行为。
3.群体的感染、去个性化作用可增加攻击行为。儿童间相互模仿,会降低攻击他人产生的负罪感,从而直接增加儿童的攻击性。l992年Pakurst和Asher发现,在不被喜欢的儿童中,非攻击性比攻击性儿童更易受到漠视而感到孤独。攻击性与拒斥彼此相关,既有攻击性又被拒斥的儿童更易走上犯罪道路。
4.社会传媒中不良内容的影响。电视、因特网等社会传媒中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教给儿童一些攻击行为方式,使儿童放松了对攻击行为的抑制,使暴力“合法化”。班杜拉通过实验证明,攻击行为是观察学习的结果。Ieber&Baron等在20世纪70年代就大众传媒与儿童攻击行为开展了大量研究,发现暴力内容给儿童提供了侵犯性榜样,助长了儿童的攻击倾向,并且诱发儿童使用暴力的冲动。
(三)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对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有很大影响。近年来,国外研究揭示了儿童的社会认知特别是对他人行为意图的认知对儿童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当儿童认为自己所面临的消极后果是同伴有意造成的时候,常常会对同伴做出报复性攻击;反之,如果他认为同伴是由于意外或出于善意而给他造成了消极后果时,往往会缓释其报复动机。研究同时指出,攻击性与非攻击性儿童对他人行为意图认知存在着差异,攻击性儿童在他人行为意图不明时,倾向于对对方做出敌意性归因。
(四)物理环境
生存环境中的其他因素,如气温、食糖过多、铅中毒等也影响儿童的攻击行为。Anderson研究发现,较高的气温能够引起攻击行为的增加,因为较高气温会引起个体感到不舒服,进而产生敌意性情感和攻击他人的想法。食糖过多可能也与攻击行为发生有关。糖类过多或反复摄取,可能使个体产生暴躁、易怒等情绪变化,从而导致攻击行为增加。铅中毒可能也是影响儿童攻击行为的重要因素。研究者认为铅中毒能够引起儿童的多动症、注意力分散,这可能间接地引起儿童的攻击行为发生。
生物因素、环境因素、认知因素、物理环境都有可能引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因此,当家长们发现孩子有攻击性行为的时候先寻找一下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
见闻:瑞士用喜剧治儿童自闭症半年前我去瑞士洛桑探亲,当时4岁的小外甥被怀疑患上儿童自闭症。在陪同其看病的过程中,我切身体会了一把瑞士特有的“喜剧诱因
-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帮助孩子更好成长!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突出表现是出现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
-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在现在这个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个家庭里面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更加健康的,确实有点小孩子心理方面肯定也会出现疾病的,如果是
-
儿童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样的行为?在我们的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民都有儿童心理方面的疾病的,那么儿童心理方面的疾病到底有哪些?那会不会给我们的心理带来一些其他
-
儿童自卑的一些表现有哪些呢?自卑的心理对于儿童的成长其实也是存在特别大的影响的,所以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就应该很好的去关注孩子才可以,那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