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为什么会喜欢没大没小
只有家里有个一两岁的小家伙,你才会知道他有多萌:有时,他拿起一个凳子形状的小玩具,各种尝试,想要一屁股坐上去,就好像不知道这么小没法坐;或者他拿起跟自己一般大小的布娃娃,试图塞进跟他脑袋般大小的玩具车里;有时他尝试把自己的小脚丫穿进爸爸的皮鞋里,大大的鞋子老是不听话地掉,而他却还锲而不舍地努力……
经过了各种认真尝试还是失败,这时的他可能会有些不好意思,也可能像什么都没发生,“搞不定拉到”,还可能会生气甚至哭闹起来。在一旁观看的你可能觉得小家伙锲而不舍很可爱或者很傻,却意识不到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每个人小时候可能都要经历这么一个“没大没小”的阶段。
你不知道的“尺度误差”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尺度误差”(ScaleError)。这是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朱迪•德洛克(JudyS.DeLoache)等人于2004年提出的,
德洛克等人首次在实验室情境下诱发了这一现象。在给一批18-30个月大的孩子玩过一些正常大小的,他们可以自由进出、玩耍大滑梯、儿童椅和儿童汽车后,接着给他们换成一模一样的滑梯、儿童椅和儿童汽车的微缩玩具版,小到只能拿用手玩。几乎一半(25/54)的孩子都不自觉地表现出了尺度误差:他们有的想从玩具滑梯上滑下去,有的反复摆正玩具小椅子想要坐上去,还有的想拉开车门钻进玩具小车里。当他们发现这些尝试都不可能时,还会流露出困惑、不开心的表情。
“尺度误差”现象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并不鲜见。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教授卡尔•罗森格伦(KarlS.Rosengren)等人请志愿参与实验的父母观察自己的孩子在自然情境下的尺度误差现象。他们发现,这些13–27个月大的婴儿除了一个以外,其余所有的孩子至少都犯过一次尺度误差,在6个月的时间里他们犯尺度误差的平均频率是3.2次。网络调查也得到了类似结果,父母报告自己的孩子几乎每天都会有尺度误差现象,不过在幼儿园中班时期,这种错误呈现下降趋势。可见,这还真不是某些个别孩子的个别行为。
-
见闻:瑞士用喜剧治儿童自闭症半年前我去瑞士洛桑探亲,当时4岁的小外甥被怀疑患上儿童自闭症。在陪同其看病的过程中,我切身体会了一把瑞士特有的“喜剧诱因
-
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帮助孩子更好成长!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突出表现是出现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
-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在现在这个生活中,大家都知道,每个家庭里面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更加健康的,确实有点小孩子心理方面肯定也会出现疾病的,如果是
-
儿童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样的行为?在我们的身边有越来越多的人民都有儿童心理方面的疾病的,那么儿童心理方面的疾病到底有哪些?那会不会给我们的心理带来一些其他
-
儿童自卑的一些表现有哪些呢?自卑的心理对于儿童的成长其实也是存在特别大的影响的,所以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就应该很好的去关注孩子才可以,那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