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工作 > 职场攻略

职场新一代 我们该如何接纳

职场新一代 我们该如何接纳

职场新一代,对未来充满期待。

今年7月份,大连市公共职业介绍中心并没有像往年一样,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出现招聘会爆棚的现象。“往年在高校毕业生离校后的第一个月,我们的人才市场都会出现求职者数量的猛增,但是今年却没有明显的增幅。”一个高校毕业生求职的新现象,引起了人才市场工作人员的关注。

今年我市高校毕业生有69200多人,其中超过1/3的毕业生为“90后”。当人们对80后的议论还不绝于耳,1990年出生的新生代已然跃跃欲试地迈向社会。今年的毕业季,因为首批“90后”的出现,而有了一些划时代的色彩。

反叛、非主流、张扬个性、自信而脆弱,社会上对“90后”的这些标签化描述,让这一代人在还没走向社会的时候就遭到了群体性质疑。正如市公共职介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分析现场招聘会7月反常现象所分析的那样:“跟70后、80后相比,他们在找工作方面,似乎不那么急迫。”

“90后”找工作真的没有积极性吗?近日,记者从多个侧面探访首批“90后”的择业观,发现“没有积极性”不过是个表象,而在这个表象背后,是新的社会环境背景下,一个被时代赋予新特征的年轻人群体,在初涉社会时的茫然与不适。这种不适,80后有过,70后有过,每一代年轻人都曾有过,只不过90后有其不同的表现方式。

一个90后毕业生的“择业观”

“我没想到自己这么努力,竟然会没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二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小张最近一直很苦闷。

在同学当中,小张应该算是“乖宝宝”型了,成绩优秀、学院学生会主席,得了不少“优秀学生干部”之类的荣誉,也有过多次社会实践经历,这一切曾让她对自己相当自信。

小张没怎么跑招聘会,她的两个实习单位都是学校推荐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公司负责给客户做网站。“他们非逼着我,忽悠一个已经在公司做过网站的老客户,重新花一份钱做新网站,我觉得这很不道德,所以干了两个月就主动离开了。”小张介绍前两份与所学专业联系密切的工作时显得很无奈。“第二份工作是在一个很有名的软件公司做程序员,我本想在那里好好干下去,而且公司也跟我签了就业协议,但是干了3个月就离开了。”小张说,因为她的部门经理偷着把公司的订单转到自己名下的一家公司,结果被董事长发现后开除了。没了经理,她所在的部门名存实亡,在公司里无事可做的日子,令她无法忍受。

“虽然我是1990年出生,但我讨厌别人说我是90后。”小张很不服气地说着:“我想凭着自己的能力找工作,不像社会上说的那样90后凡事靠爹娘,不肯吃苦。”为此小张还举例证明,她曾工作过的软件公司经常加班,最夸张的一次从上午9点上班,一直加班到凌晨2点,而且一干就是23天。“这么苦,我都坚持了,可是我的努力公司并没有认可,这难道是我的错吗?”小张愤愤地说。

尽管碰了一鼻子灰,但小张还是坚持:“我绝不会为了所谓的就业,随便找一家公司把自己卖掉,一定要找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小张对理想的追求,不过觉得自己没她这么执着和坚定,那时候我们多数人最终都接受了先就业再择业的教育。“学校也是这么教育我们的,但是我并不认可,包括我的一些同学也是这样。”小张如此反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