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工作 > 职场攻略

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20世纪上半叶,科学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欧洲一部分社会科学家、人文学家和哲学家发起科学统一运动,讨论怎样将各类学科统一起来为一个目标而工作,以求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二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维纳,在40年代开创了“控制论”,综合运用数学、物理、代数及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等知识,把机器的通讯行为与人类的通讯行为融合为一体,把人和社会因素联结起来,对信息进行整体控制。这两件大事促使科学家利用各种现有的科学知识,揭示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律。

行为科学最早起源于1927-1932年美国心理学家梅奥等人的“霍桑实验”,1949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次跨学科的科学会议上,提出了“行为科学”这一概念。1953年美国福特基金会邀请了一些大学学者对其进行论证后,正式定名为“行为科学”。1956年正式发行《行为科学》月刊。从此,企业管理中研究人际关系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被统称为行为科学家。

广义的行为科学,包括一个学科群。美国《管理百科全书》定义:“行为科学是运用科学学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以及低级动物行为的科学,已经确认的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人英字和共他学科类似的观点和方法。”

美国《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则把行为科学的研究对象局限于人的行为,排除了动物的行为;在内容方面讲得更具体,包括社会学、人类学(不包括考古学、技术语言学与体质人类学的大部分)、心理学《不包括生理心理学》以及生物学、经济学、地理学、法学、精神病学和政治学中有关行为的部分。

著名行为学家罗桑把行为科学看成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认为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而后三门学科即称为行为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把行为科学直接视为一门管理学科。1980年出版的英文版《国际管理词典》中的定义为:“行为科学主要是有关对工作环境中个人和群体的行为进行分析和解释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学说……它强调的是试图创造一个最优工作环境,以便每个人既能为实现公司目标,又能为实现个人目标有效地作出贡献。”

20世纪60年代中期,又出现了“组织行为”的新概念。组织行为泛指组织中的个体和群体的态度和行为,有关的态度包括组织成员如何看待他们的工作和报酬,对组织目标的责任感;有关的行为包括冲突、合作、生产率、改革创新等。组织行为是非常现实的领域,我们的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我们所有的人都和某些组织相关联。研究组织行为能使管理者明确应做什么才能提高组织效率,并且满足组织成员的各种需要;使管理者作为一名成员更好地了解自己和自己的同事、上下级,更好地理解客户心理;组织中的所有活动都对组织营运效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社会目标的实现起着潜在的影响。至此,组织行为学脱胎而出,其研究方向直指企业中人的行为管理。

组织行为学由行为科学发展而来,是行为科学理论在组织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但是,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一切行为,而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们的行为规律,其重点是企业中人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就是研究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规律,加强组织运行机制,提高工作效率的科学。组织行为学主要是研究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规律,为管理者预测成员的行为动向,提供有效的依据;研究的对象是组织的人力资源;目的是提高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绩效,充分发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组织齐心协力,同心同德,更好地实现组织的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