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生活 > 爱情婚姻

别伤害婚姻,行吗?

别伤害婚姻,行吗?

婚姻就象是吃桃子,你不能因为自己吃了一个烂的,就说桃子不好吃。――题记

香港女作家张小娴的定位是最懂爱的女人,记不得她的原话是怎么说的了,大意是希望在90年代出嫁,但机会渺茫;又说,这道理就像炒股票或玩赌博一样,输的一定是最懂行的人。她还去问过日本著名言情女作家、已结了婚的柴门文对爱情的看法,柴门文说:“现在对儿女的爱更深,对丈夫的爱是一种感情”,还说“回归家庭是女人的天性”。这让张小娴失望,她在文章中写道:“写了许多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的女作家,最后却告诉我们,爱情终于会消逝。一个女人最后的依归,是家庭、是儿女。多么璀璨的爱,多么激荡心灵的情,我们流过的眼泪,伤痛的回忆,刻骨铭心的对话,情人的体温,多像是听来的故事,随风逝去……恋爱最终的渴望是婚姻,谁知有了婚姻后,女人却变成他儿女的母亲,丈夫变成生活的伙伴……来日岁月,是否太早令人唏嘘?”在她看来,在婚姻里强调亲情,大约就是对爱情已死的一种宣告,而亲情的婚姻也一定是失落的,可怕的,甚至是悲剧的。而我倒不这么理解,相反我觉得,柴门文对爱情的理解更深了,当一个人对某个学问由原来的部分精通,达到了对所有部分的精通的时候,结论一定是不一样的,就象一个学生最后成为了专家,他对一些学习的看法,一定有所不同一样。对于婚姻,我相信,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一定不会有深刻的领悟,即便如张小娴一样聪明的女人。

婚姻需要信仰

有一天,我心血来潮,把以前的旧东西整理了一遍,意外发现了一个现象:在好多的笔记本里,都藏有一至两篇控诉老公罪行的日记。它们虽然诞生在不同的岁月,面目迥异,高矮有别,但气质却相同――全都是悲悲切切,冤屈愤恨,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就像一颗颗细小的黑珍珠,不经意地散落在我10年婚姻的光环上。比如,94年争吵是因为一次逛街,我给他买衬衫的时候,他数目我,示意多买一件给他弟弟,而我佯作未见,于是回家后他大发雷霆,日记里写满了“我要离婚”;再比如97年大战,是因为他想要孩子,我不想要;2000年的争端始于他认为我把精力都给了工作和儿子,没能发现他裤子上的扣子掉了一个……还有一篇日记,除了“哭了一夜”能勉强看清楚,其余的全已被泪水模糊了,无法辨认。我实在想不起来,是什么时候,又是什么事情,那个小子把我气成这样的。在我自己的感觉里,我是属于婚姻好的那类人,因为在婚姻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我都是快乐的,要不是有白纸黑字证明,我都忘记曾经对老公有过那样强烈的深仇大恨了。但我为什么没有一篇写婚姻好的日记呢?也许就是因为快乐是不痛的,所以它发出来的声音总不够震撼力吧。我相信那些说婚姻不好的人里面,一定有和我记日记时的心态雷同的人。遗憾的是,没等他们把婚姻的全部面貌告诉读者时,“杰作”就已经很有影响了,于是只好顺着批评的路走下去了。不然,为何有那么多的人,骂完婚姻后,还要结婚呢?就像我,为什么最后没有真的离婚呢?在那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开始反思,后来终于知道答案:因为我们夫妇都对婚姻有信仰,无论是婚前还是婚后。我相信大多数的人都会认同我的观念:只要两个人在婚后依然保持对婚姻的相同信仰,并为了这个信仰而努力和实践,那么不管他们在生活里有多少的磕磕碰碰,他们的婚姻也一定是高质量的。我始终觉得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剧就是人们一夜之间失去了信仰,什么都不信了,包括宗教的,爱情、友情、婚姻的,也包括人性中的真善美的。人们的精神世界因此而变得空空荡荡。用我一个朋友的话说:“这年月,除了妈是真的,什么都可能是假的。”没有了神圣,也就没有了敬畏,剩下的便只有愚蠢的叛逆和因无知而无畏的行动了。人们在焦虑中互相折磨,又在折磨中独自煎熬着,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佛说:心中有什么,你就会看见什么,我觉得此言一点不虚。首先你要笃信阳光,其次再接受太阳有黑洞,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