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宝宝脱离恋物情结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的孩子对某一种玩具或者物品有着非常大的依恋和依赖感,不管在哪里都要带上这件物品,这就是宝宝中常见的恋物情绪,而且这些情况是需要家长们及时的干预和纠正的,那么如果你的宝宝有此问题,你知道如何做会更好呢?
案例一:豆豆一岁半了,最近妈妈发现她有一个奇怪的“爱好”,就是每次睡觉时都要把她小毯子的一角紧紧地抓着贴着嘴巴,时不时还用嘴巴“嘬嘬”,换了其他地方睡觉时,也一定要把她的那张小毯子抱过去,不给她就哭闹着不肯睡。妈妈实在搞不懂豆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依赖,她很担心豆豆长大了之后好难改掉这个毛病。
案例二:丁丁两岁了,长得非常可爱,但她有个小毛病,就是不管到什么地方,都要抱着她最爱的那只泰迪熊,有时妈妈看到她的小熊弄得脏兮兮了,就想拿去洗洗,但丁丁说什么也不肯,妈妈实在拗不过,只能再买了个一模一样的泰迪熊,弄脏的时候好偷偷“掉包”拿去洗。她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家里那么多玩具,为何丁丁唯独是对这只泰迪熊“情有独钟”呢?
“恋物情结”或因缺乏安全感
在育儿的过程中,家长总是会遇到不少头痛事,这不,有不少家长恐怕都碰到过类似案例中有“恋物情结”的宝宝吧?那么,宝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恋物情结”呢?要不要去阻止他们的这种行为?
儿童保健医师指出,恋物在年幼的宝宝中是非常常见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导致宝宝恋物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安全感。
还在婴儿期的时候,如果妈妈或者是一些贴近宝宝的照料者能够细心、耐心地抚慰他们时,宝宝们就会与这些密切接触的照料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安全、信任的依恋关系,表现为喜欢偎依着妈妈或者是密切接触的照料者。
但一旦孩子与妈妈或者是其他密切接触的照料者分开了,这种安全、信任的依恋关系就会被打破,于是,宝宝就会开始从身边寻找一些物品来代替,通常是一些质地较软的物品如平时盖的毯子、睡的枕头、玩的毛茸茸的玩具等,或者是与妈妈或其他密切照料者相关的物品,如妈妈穿过的衣服、妈妈买的玩具等,将之前的依恋关系转移到这些物品上,当他们感到孤独、焦虑或恐惧时,就会紧紧地抓住这个物品,试图从中寻找到一种安全感,这就是正常婴儿“恋物情结”的原因所在。
如何帮宝宝摆脱“恋物情结”
“因此,在对待宝宝这种正常的“恋物情结”时,家长们大可不必过于紧张,也不要强行地夺走他们的“依恋物”,等他们再长成熟一点,自然就会慢慢减退对这些物品的依恋了。”
专家建议家长,首先要保证宝宝依恋物的清洁卫生,当它脏了的时候,可以趁孩子睡觉的时候将其清洗、烘干,或者是购买一个一样的物品,在清洗时可以偷偷替换它。
同时,爸爸妈妈在关注孩子的“健康投资”和“智力投资”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多为宝宝创造一个安全、温暖的环境,多花时间陪孩子玩玩游戏,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怀,并带宝宝多点出去跟同龄的小孩玩耍。
此外,专家还强调,想要帮助宝宝脱离这种依恋物时,不可采取强行夺走然后任由他哭泣的手段,不妨多尝试转移注意力的方法。
比如在家的时候,妈妈可以跟宝宝商量,先把他的“依恋物”安顿好,然后帮妈妈一起干一些小家务活或玩其他游戏,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妈妈不要刻意去提起他的“依恋物”,如果他自己突然想起时,可以让他回去取,千万不要强行阻止他,因为一次不信任的经历,以后想要再转移他的注意力就会变得更加困难了,只有循序渐进,一点一点地才能让他慢慢脱离掉“依恋物”。
当然,如果爸爸妈妈发现宝宝平时不怎么愿意与人交流,只是喜欢自己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对着某件小物品情有独钟,整天不离手,当把这个小物品拿走时,他就大哭大闹,执意不让他继续玩这个小物品时,他又寻找另一个小件物品继续重复地、刻板地玩弄起来,那么,这时爸爸妈妈就得要提高警惕了,最好及时带孩子到医院的儿童心理专科进行咨询,看是宝宝否是患有“孤独症”等一些儿童心理疾病,以便尽早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
宝宝也是很怕孤独的,长时间的孤独会让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在这种状态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性格上会出现不少的问题,因此,父母们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情绪,及时干预,及时纠正才是正确的。
-
关于高考后的心理问题,家长应该知道又到了令学生紧张令家长更紧张的阶段,高考来临,想必家长比孩子更紧张从而内心无法平静,那么小编想告诉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
-
如何判断儿童心理不健康现在每个家庭里面都是有一个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会特别的爱护宝宝,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别的溺爱宝宝,生
-
应付挫折的心理学办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现,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会遇到不同的影响,阻碍自己的一些绊脚石了,所以会出现
-
如何才能有效预防拖延症有很多的人会出现拖延症,做事比较邋遢,而且,喜欢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脱盐症的出现,有效进行预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将你的孩子养出心理疾病?无论表面形式是偏执于快乐还是偏执于成就,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的过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恋的一代,这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伤害。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