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孩子 > 成长心理

成长心理:父母要学会对孩子放手吧

成长心理:父母要学会对孩子放手吧

做为父母,心疼孩子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自己一直不放手,让孩子经历成长路上的各种事情,那么对于孩子成人后的生活和事业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专家建议父母朋友们一定要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自己走。

在中国,父母很少放手孩子,都是亲自带着他们。放手孩子,会让家长觉得没有安全感,同时也让他们觉得这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好处。其实,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父母应该学会放手和引导,而不是全部武断孩子的教育。

前几天,看到一本绘本,叫《不要放手喔》,一看到便吸引了我,书中描写的是爸爸陪着女儿学骑自行车的故事,故事中阐述的并不是爸爸的“不放手”,而是爸爸如何做到了“放手”,就像故事中所说“孩子,我会一直陪着你——直到你说可以,我才会放开我的手……”,这也让我想起了龙应台的那句“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其实放手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不偏不倚地理解放手,很多时候,我们内心的冲突就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放手,该怎样放手,除了单纯的放手还可以做些什么,以及如何解决“放手”与“引导”之间的矛盾。

放手与引导,从哲学的角度看可能更好理解,任何事物之间都普遍存在着所谓的“矛盾”,这种矛盾除了普遍性,还有客观性,我们永远无法孤立、静止的看待一件事情,而是要放到事物的联系中来分析。

所以……

有时候,单纯的放手,就可以让孩子收获成长

生活给了每一位母亲无以计数的练习放手的机会。回想起米米1岁半的时候,要排队坐“摇摇乐”,他忽然趴在地上盯着摇摇乐看。原来他是想探究一下这个大家伙为什么会晃来晃去。还有一次,他手里拎着一块香蕉皮站在垃圾箱那里一动不动,站了一会儿,突然问我“妈妈,哪个是可回收的?”

真正意义上的放手是一种等待。如果当时因为脏而拉他走开,如果当时我催促他快一点,可能他就没有机会探索运动着的机械,我也就没有机会看到孩子充满爱意、尊重自然的一面。有时候,10秒钟的等待就可以让我们有机会走进孩子的内心,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只要我们愿意俯下身来,静静聆听。

真正意义上的放手也是一种信任与尊重。这些会带来体验与成长,而与之相反的,不肯放手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种干扰和阻碍。

前段时间,在第二书房与万万童书馆组织的“北京游学”活动中,我应邀做了一期父母讲座,同时也作为特邀亲子观察师来观察记录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情况。当中有两段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