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他人发生矛盾 家长是什么态度
孩子都是比较顽皮,所以很容易也他人发生矛盾,而且原因也不能说是自己的孩子完全没有错的,这时候家长就不要插手孩子的事情了,让孩子自己学会处理。可有的家长就是心痛孩子,不希望孩子受一点点的伤害,这种想法固然是好,但是对于是没有丝毫的帮助。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榜样,家长如何化解矛盾,体现了家长的智慧,对孩子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打架家长帮。近期媒体上刊出了几则新闻,无不是几岁小孩发生争执,家长怒打对方孩子或家长间发生“血战”。面对小孩之间常发生的冲突,家长“护犊心切”的不理智行为,无疑为孩子做了最坏的榜样。
孩子冲突
家长出手反而破坏孩子交往
“我身边以前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心理与教育专家、环度生涯规划首席专家沃建中说,在一所幼儿园的剪纸课上,一个孩子不小心剪到了另一个女孩的手,女 孩回家告诉了她的爸爸,她的爸爸特别恼火,声称一定要“打回来”。第二天,小女孩的爸爸直接走到班里,对着那个孩子就打了两巴掌,然后跑到园长办公室甩下 几千块钱,说谁再欺负我孩子我还打。此后,因为女孩爸爸的暴力行为,这个女孩在班上就被孤立了,没过几个月就转学了。“孩子之间有矛盾、冲突是很正常的 事,家长这种简单粗暴的介入方式,伤害了别的孩子,也伤害了自己的孩子,是万万不可取的。”
虽然家长的这种极端做法可能只是少数,但时 下有不少家长仍然坚持着让孩子“还手”的原则。家长刘女士的女儿上小学一年级,班上有一个男生经常欺负她的女儿,刘女士在找老师及对方家长沟通后仍没有解 决问题,于是就让女儿在受欺负时反击,没想到女儿还手之后,那个男生再没欺负她。如今不少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孩子与别人发生冲突时,相信有部分家长都会 坚持不让孩子“吃亏”。
在一些教育专家看来,在孩子警告无效的情况下,可以还手,这可以培养孩子的反抗精神和态度。不过在中国青少年研 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看来,还手是解决孩子冲突最简单的方式,但未必是好的方式。“我想总的原则还是应该非暴力,比如孩子打不过可能还是解决不了问 题,所以尽量还是用沟通等方式来解决。”
普通冲突
不要强加成人世界价值观
那么,面对孩子之间的冲 突,家长应该如何解决呢?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家长要了解冲突发生的原因,如果事情不严重,要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或者指导孩 子去解决,比如让他们用自己的规则道歉或者谦让等方式来化解冲突。”孙云晓说,孩子都是在发生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长大的,家长不要事事介入,这样容易让孩 子觉得大人能解决,他不能解决。
教育学者尹建莉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家长可以给孩子传达一个信息,即发生冲突是件很正常的事,不用在 意,过去就过去了,无所谓谁对谁错,该怎样相处还怎样相处。这样一种心理的建立非常重要,是儿童能正常发展人际关系必不可少的基础,是豁达、友善的生长土 壤。”教育学者尹建莉解释,儿童的世界其实非常单纯,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是成年人强加的,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把孩子间的冲突关系看成是“犯错误”,尤其 是看成欺负和被欺负的关系。现在很多家长会对孩子说:我们不欺负别人,但也绝不让别人欺负。或直接告诉孩子,你不要主动打别人,如果别人打你,你必须要还 手。这种教导是有问题的。
长期冲突
成人沟通时孩子不要在场
当然,并非所有冲突都让孩子自己来解 决,如果有的孩子长期受班里“小霸王”的欺负,就需要家长的介入来解决问题。“现在在小学里甚至就会出现一些‘黑社会’的影子,如果孩子受欺负,这时候靠 孩子一个人解决就有困难,这时候家长作为监护人就应该和老师去沟通,必要时可以和对方孩子的家长沟通,但一定要慎重。”孙云晓指出,家长、老师沟通的时候 孩子不要在场,有的谈话内容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但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要在场,而且要听取孩子的意见和愿望。
“我想孩子遇到 一些矛盾、冲突时,家长也要反思自身。”东城区崇文第三幼儿园园长袁春芬说,父母榜样作用是第一位的,父母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对孩子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是攻击性比较强的孩子,其父母往往也会存在相应的问题。平时家长就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该有的一些行为规范、礼貌用语要告诉孩子,让孩子在 尊重别人的前提下找到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要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
关于高考后的心理问题,家长应该知道又到了令学生紧张令家长更紧张的阶段,高考来临,想必家长比孩子更紧张从而内心无法平静,那么小编想告诉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
-
如何判断儿童心理不健康现在每个家庭里面都是有一个小孩子的,而且家庭里面的小孩子非常的少,肯定会特别的爱护宝宝,然后有的人也是特别的溺爱宝宝,生
-
应付挫折的心理学办法有哪些大家需要注意挫折的出现,很多人不能克服挫折,而且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会遇到不同的影响,阻碍自己的一些绊脚石了,所以会出现
-
如何才能有效预防拖延症有很多的人会出现拖延症,做事比较邋遢,而且,喜欢扭扭捏捏,所以大家需要注意脱盐症的出现,有效进行预防,在日常生活中要制定
-
如何将你的孩子养出心理疾病?无论表面形式是偏执于快乐还是偏执于成就,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的过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恋的一代,这对我们的孩子来说是伤害。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