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孩子 > 成长心理

孩子被欺负父母应该如何做?

孩子被欺负父母应该如何做?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是会和同龄的孩子之间会出现一些矛盾,如果有一天自己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了,家长们想一下自己会怎么做呢?要知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所以,父母们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谨慎。

在谴责老师和幼儿园的背后,我们家长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孩子会被老师欺负?为什么孩子被老师欺负以后你还不知道?怎样预防自己孩子不受伤害?你有没有伤害过孩子而不自知?

孩子是这个世界上最单纯、最不应受到伤害又最容易被伤害的群体;老师一直是燃烧自己、奉献他人的代名词。然而,总有那么一些虎狼老师,弃自己的职业素质不顾,狠心伤害这些最娇弱的花朵。最近浙江温岭女幼师虐童事件闹得纷纷扬扬,社会大众纷纷谴责幼儿园老师的素质过低、教育部门管理不完善,并呼吁儿童保护措施和相关法制体制得到改进。

在谴责老师和幼儿园的背后,我们家长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孩子会被老师欺负?为什么孩子被老师欺负以后你还不知道?怎样预防自己孩子不受伤害?你有没有伤害过孩子而不自知?

一 培养正义而自信的孩子最重要

怎样防范孩子不在学校被欺负

著名作家郑渊洁在微博上给焦虑的家长们支招:“我使用过一种方法,挺见效。就是在上小学的孩子身上装一个小录音装置。当年之所以我将郑亚旗领回家自己教,很大程度是我听了录音后决定的,哪天我找出来,给大家放一段。那不叫上学叫上刑。我建议有孩子上幼儿园或者小学的家长,可以用录音笔监听一下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的处境”。

对于这一方法,有家长觉得不错,可以一试,也有家长表示一来不知道录音笔的时间有多长,再来中午午睡时要脱外套的。一旦被发现了更是对老师的打击和侮辱。另外大家觉得这么担心其实会在全社会潜移默化出一种不信任人的氛围,然后会不自觉传递给孩子,可能最终的效果更差,相信大部分的老师还是爱孩子的。

那么家长到底该如何防范自己孩子在学校和幼儿园被欺负了呢?育儿编辑认为,最好的防范措施就是给孩子穿上心灵上的金钟罩,让孩子心灵强大起来,这样才不会被老师和同学欺负。

首先,告诉孩子一定要尊敬老师,我们相信绝大多数老师的职业素质都是很好的,都是真心为孩子。教育孩子在课堂上不要调皮捣蛋,不要跟老师作对,一定要乖乖听老师的话。

其次,一定要告诉孩子,别人的哪些行为是伤害他的,哪些行为是对他不好的。告诉孩子当他受到不公正行为时,该怎么做。如果受到老师欺负和虐待,回来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不要因为害怕而不敢说。要让孩子知道,你是他背后最坚定有力的支持和最坚强的后盾!

要是同学欺负了你怎么办?

我们遇到的问题往往是别人打了我们怎么办,所以我们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不能只单纯告诉他不抢别人的东西,关键要明示抢东西是一种不对的行为,要勇于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要培养小孩的自信心,敢于面对错误的行为,要向老师、家长及时反映。

育儿频道认为,培养孩子,不是别人打你,你怎么办这么简单,小孩其它的方面的素质很重要的,比如怎么和人交往,遇到问题该怎么解决,小孩的语言能力,协调能力,还有遇到问题寻求帮助的能力。培养大气,正义,正直,自信的小孩更重要。自信的小孩永远不会被欺负!

你也在无意中伤害孩子

其实,孩子在小时候受到的伤害,会对他们造成一生的心理阴影。而很多时候,身体上受到的伤害,远远不如心理上受到的伤害大。弱小而又敏感的他们对大人的评价已经可以形成一种心理反应。你的肯定会让他心花怒放,你的一句无心的责备,也会在他幼小的心里形成难以磨灭的阴影。

专家认为,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轻易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是非常可怕的。“傻、呆、笨、坏”,在孩子的心中是最严厉的判决,无情地将他们变成了一个家庭或学校的“另类”,在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同时,他们的心灵世界也会变得一片灰暗。

父母最伤害孩子的十句话

1.为什么你不能像谁、谁、谁那样呢?

有关方面的权威人士指出,简单地做比较只会增进孩子们之间那种常有某种自然性的竞争。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比起来不如人家,他就很可能开始憎恨其他的孩子。此时,做父母的最好是不要去比较你的孩子,而是去真正弄清楚你究竟希望你的孩子做些什么。是希望他的房间更整洁呢?还是要他在饭桌上表现的更为懂事呢?把你的注意力集中放在那些你最希望孩子改变的行为方式上。一旦孩子懂得父母所要求他改变的只是他做某种事情的方式,而不是要改变他这个人,他就会在大人面前有更多更好的表现。

2.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不听话,像个小孩子

一次,一个朋友的6岁女儿跟笔者在餐馆就餐时,竟表现的像一个3岁的孩子,不停的吵闹。对此朋友觉得很难为情甚至有些尴尬,于是朋友对她厉声道:“你已经是7岁的大孩子了!怎么这么不懂事!”可这样说的结果呢?孩子的内心受到了屈辱,她在接下来的用餐中不时地有恶意地将佐料瓶中的盐撒落在餐桌上。

你不该说这种惹恼她的话,相反而用一种不带个人情感色彩的方式来处理效果可能更好,比如:“妈妈跟朋友有一个很重要的谈话,并不是有意忽视你,你想吃什么告诉妈妈,或者自己看书好不好?”于是就在那一瞬间,你的孩子就变乖了。

3.你非得像一个邋遢鬼吗?

对孩子过多的批评也许会埋下严重吵闹的隐患。做父母的可以时常问问自己,“为什么我必须控制孩子呢?”还是听听专家的意见吧,“当孩子出去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时,随他的便,他爱穿什么就让他穿什么;但是,如果他是和大人一起出去吃午餐,而且是在很正式的场合,则不能随他的便,孩子们需要有一些礼节常识。

4.你是个多么聪明的孩子!

这句话也许会使他内心感到一种从来都不可能失败的压力;而如果被大人夸奖为“真是个数学神童”,那这个孩子也许就会压制他事实上很喜欢的来自艺术的内心感受。

使用你对孩子天赋和才能的明智的察觉来鼓励他,而不是一味地采用贴标签般的夸奖和赞赏,这才是真正可取的方式。例如你说,“这幅画画的很生动啊,尤其是色彩搭配的很好”,这句话就比“你真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多了具体点评和鼓励,少了些无味的夸奖。

5.你怎么这么笨呀!

你说这句话的主要意图是指出孩子的问题,然而类似的评价带给孩子的只能是心灵的伤害,相反,给予实事求是的支持和鼓励却有助于改进孩子的表现。例如,孩子在过马路时不看汽车就跑到路中间,你可试着说,“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时要牵着妈妈的手。”当孩子主动拉着你的手了,你可以补上一句,“宝宝真乖,知道拉着妈妈的手了。现在,我们就可安全的过马路了”。

当然,消极的“标签”也容易带来自我应验的结果。假如一个孩子被人说成是懒虫,他很可能表现得更为懒惰,因为,你所说的话仿佛肯定了懒惰已经是他个性特征中不可改变的固定成分了。在教育诱导中,如果不得已非得用一定的消极的或是负面的标签式的评价时,做父母的一定得努力弄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这个孩子是不是整个儿一个懒虫呢?也许他只是没人提醒就不知道做一些家务,如果仅此而已,做父母的就应该健全和完善家庭内部的对于做家务的一套奖惩制度,如忘记倒一次垃圾就从父母给他的零花钱中扣除一点钱等等。

6.有时,我真希望没有你。

随着孩子长大,他会将这种看法一同带入社会,并且直到成年之后。如果你烦透了他,不禁感叹:“我真希望从来就没有你这样的孩子。”你倒不如这样说,“有时你让我非常生气。”也许更好的做法是在事情还没有弄到最为糟糕之前,设立一定的强制性规章,这样孩子们就知道了父母亲对他寄予了怎样的希望,他就会有更佳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