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孩子 > 成长心理

心理咨询师:“扭正”自卑是个长期过程

心理咨询师:“扭正”自卑是个长期过程

孩子形成自卑的心理并非是一时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面对敏感自卑的孩子,家长要解决并非易事。帮助孩子重建自信心,也需要一个过程。

教育心理学专家表示,一般要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找到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才能逐一解决。这类孩子问到问题时,最好走进校园心理室,向学校的心理老师吐露心声,或者到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求助。

高三学生感觉自己很没用

“我是一名高三学生,最近特别烦。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很吵,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弄出很大的动作和声响。我一听见他们大声说笑就很烦。”近日,记者接到就读南宁某中学李同学的咨询,他说:“在我们班,其实有大部分同学我都很讨厌,但我又很在意别人的眼光和看法,因此我在班上基本没朋友。我经常感觉自己很没用,做什么事情总是会往坏的方面想,学习成绩也不行,爸妈一天到晚为了我吵架,烦死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可以帮帮我吗?”

征得李同学同意,记者就此事,联系到了李同学妈妈吴女士。听到孩子的倾述,她很自责地说:“孩子他父亲是一个仔细认真,不苟言笑,对一点小事情都要求完美的人。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经常争吵,孩子还为此出走过一次。我也认识到这样不好,但又不知该如何引导孩子。”

分析:心理学上的“神经质”体现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青少年人际交往关系问题。从倾诉的情况来看,这位同学应该是比较敏感。觉得班上有几个同学很吵,一听见他们大声笑就很烦,说明这个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把烦恼的根源放在了同学的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

孩子面临的不外乎两个方面的任务:一个是知识,一个是技能。要从两方面进行改变:一方面是通过单一任务的精细化,一方面是通过多任务的丰富。第一个方面孩子很容易做到,另一方面则会引发孩子频繁的焦虑,这不一定是锻炼,可能是一种负面强化。因此,为了使其变成正面的强化或者说锻炼,可以先给孩子进行情绪管理干预,让她逐渐学会积极的情绪表达。

其实这些行为的核心就是心理学上说的“神经质”,与医学上不一样,心理学上更倾向于把它看成是一种行为倾向的特点,有个人的特点色彩,但环境很重要。建议家长先改变家庭的负面行为和环境,然后对照镜子先练表情,再结合虚拟情境进行情景剧表达,最后有意识到实际情境中再现。

建议:向学校心理老师吐露心声

心理咨询师说,从她接到的案例来看,这类问题在90后身上很常见,“这类孩子一般都比较内向、自私,而在高三学习的高压下,很容易得‘考试焦虑症’。”要解决并非易事,一般要咨询该学生的成长过程,找到形成这种现象的事件或原因(一般有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受到不良影响等因素),才能逐一解决。所以,这位同学最好走进校园心理室,向学校的心理老师吐露心声,或者到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求助。

心理咨询师呼吁家长重视起孩子这些看似平常的小问题,事实上这类人群是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如果不管不顾将来很可能会形成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人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