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频道 > 爱孩子 > 成长心理

家长爱比较 孩子易自卑

家长爱比较 孩子易自卑

从小蝶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小蝶的母亲犯了三个大错,一个是过度保护孩子,一个是对孩子要求太高,还有一个是对孩子太过苛责。然而,大多数情况下父母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错了,只知道,自己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一起来看看家长过度控制和保护的表现,看看你是否也中招了!

家长过度控制和保护的4个具体表现

1、把孩子放入横向或纵向比较

“别人家的孩子”不仅仅是现在小孩子的“心伤”曾经一度也是当父母的“心伤”。

家长最爱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进行横向比较。看到孩子的成绩,便说:“你看,隔壁的某某这次考了92分,你怎么才81分”?尤其是在亲友前面和大众场合下,“比较”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拿别人的优势对比孩子的弱点,除了让孩子自惭形秽,抬不起头外,也极大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

但事实上,孩子成长的速度不是一致的,有的孩子从小一直遥遥领先,有的孩子则在某个阶段受到激发,发展起来了。

当这样的比较多了,孩子听麻木了,自尊也没了,自然不会求上进了。另一种是纵向比较,家长往往只看成绩,不去分析原因。家长要找原因多分析,多关注孩子的心灵,解开孩子身上的“死结”,而不是一味地比较和批评。

2对孩子太过苛责、经常数落孩子

一个孩子迟到了,家长说:“这么多人在等你!通过这件事,表现出来你是个不负责任的人。”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仅仅因为一次迟到,孩子的“人”被他最在乎的人否定了!

在赏识教育普及的今天,仍有不少父母喜欢批评孩子,或者说批评多于表扬,或说批评与年龄成正比。处于幼儿期的孩子,由于心智发育不成熟,还没有自我评价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对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往往来源于成人的判断。负面的语言是一种暗示,说多了在孩子的心里刻下了“我不行,我没有能力”的印痕。

3、过度保护

家长保护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过于保护孩子反而是害了孩子的表现。自信心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从做好一件一件的事情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过度保护孩子,不让孩子自己去实践,孩子如何能建立起自信心呢?

在孩子出生的头几年,都有喜欢尝试、敢于探索、好奇求知的愿望。孩子毕竟要融于社会,适应集体。所以,家长的过度保护和事必躬亲,让孩子对大人产生依赖心理,让孩子从小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一做错事情便会怪自己笨手笨脚;因为不会,所以继续仰仗大人的帮助,更容易变成生活的低能儿。

4、对孩子要求太高

家长由于自己本身性格要强等原因,对孩子的期望也会比较高。这样的家庭,即使父母很少批评孩子,也会从言谈举止中向孩子传递着高期望的信息。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学会在无意中追求完美,苛求自己。

家长往往以成人或者同龄优秀孩子为标准向孩子提出要求。在这“高标准、严要求”之下,使大部分孩子过早地承受了这个年龄不应有的压力,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孩子一旦达不到父母或自己的要求,则把失败归咎于自己,认为自己努力不够,能力不行,感到失败的焦虑和苦闷,从而引起“低人一头”的自卑感心理。

当一个孩子基础没有打好,能力没有开发出来时,突然给他设定不不符合实际的过高目标,父母逼着,尤其是小学的孩子对他自己能力的了解几乎是一无所知。他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有多大,也不知道什么叫准备,什么叫操练。

比较负责的父母会告诉孩子这个需要练习,怎么练,练多少遍。假如说没有遇到好老师,他不知道怎么操练,这时给孩子树立不适当的目标,由于他对自己能力的不自知,他也同意了。你可能给孩子讲:“去年谁的孩子都做到了……”孩子相信了,然后他去努力了!然后不能成功,孩子就受挫了!这个孩子会相信自己不行,能力不够!一旦这种失败的感觉存留在孩子的记忆里,以后会在相同情境中自动的调出来。有一些学生在考研究生过程中,每次一到关键时刻就状态异常, 导致失败。实际上就是从前失败的感觉在作怪。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越小越好,孩子年龄小,经历的事情少,没什么经验,而且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当家长的要了解孩子的具体情况,具体的对待;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坚持让孩子自己完成,这一点是牢不可破的。